你覺得,自己是一個很容易內耗的人嗎?
明明一整天可能沒有發生什麼大事,卻覺得好累。因為腦子裡面不斷跑出很多小劇場,比如說擔心別人怎麼想,或是反覆檢討自己。
有時候會猶豫,要做出一個最好的決定,結果光是用想的就把自己榨乾了。
這種「心很累卻說不上來」的狀態,就是我們今天要談的:心理內耗。
內耗就是想太多?
其實,許多容易陷入內耗或過度努力的人,往往都是曾經受過傷的人。希望透過更謹慎、更努力的方式,就能避免再次受傷,結果卻過頭了、也停不下來。
內耗是一種廣泛的心理狀態,它比較像將精力花費在自我控制、自我批評,或是過度在意他人眼光,這種比較無形的壓力上面。這些無形的壓力讓自己,莫名地感到疲憊。特別會跟高敏感,或是比較傾向過度分析或自我批判有關聯。
常見的內耗來源有兩種:一種是過度在意他人評價,覺得自己的一言一行隨時都在被檢視;二是缺乏自信,總懷疑自己不夠好。舉例來說,主管或同事的評價往往難以掌控,於是我們把力氣轉向自己,不斷檢討、要求做到完美。
反芻(rumination)也是內耗的一種具體表現形式之一,像是在腦中不斷上演小劇場,重播過去的對話與情境,不停檢討自己做得不夠好。變成沒有聚焦在有建設性的改變策略,而是停留在自我貶義層面。

化解內耗兩大關鍵
宇哲老師(先生)與Nana(太太)互動中的內耗情境為例:
先生看到太太每天拿著一台很重的舊筆電,很辛苦。於是幫太太買了一台新的Mac筆電。
不過都已經買了兩個月了,太太還是用著自己的舊筆電,因為不習慣Mac的系統。
先生看了覺得很不舒服,但又不好意思跟太太提這件事,覺得會給太太添麻煩。
關鍵一:自我覺察
冰山理論的概念認為,我們人的行為、情緒,都是在海面上冰山所浮現出來的部分。探索到行為底下的情緒、想法跟渴望。透過自我覺察,停下來問問自己的感受,瞭解到冰山底下的議題,就比較可以知道,如何幫助自己用更好的方法解決。
以筆電的例子來說,生氣、不爽等等,是我們人的行為、情緒,海面上冰山所浮現出來的部分。但我們需要討論海面底下、冰山底下的一些想法、一些期待、一些渴望。
先生嘗試與自己的對話:
。為什麼我會生氣? 因為買了筆電但太太都不用。
。我期待的是什麼? 期待自己買了筆電,太太就要用。那用了以後,就解決了太太的問題。
。我渴望的是什麼? 渴望解決了太太的問題,就會覺得自己是一個幫助伴侶的暖男老公。
。有沒有辦法用別的方式,完成這個期待呢? 新的電腦自己用,再買另外一台太太熟悉的系統給太太用。除了自己可以有新電腦,也解決太太的問題。
關鍵二:保持彈性
內耗有時候和錯誤的期待有關。舉例來說,先生原本期待太太拿到新電腦後會立刻很開心、很快就能上手,但從 Windows 換到 Mac 對自己是簡單的轉換,對太太來說門檻很高。這是沒有事先想到的。
當我們可以去看到事情還有其他的可能性,願意承認自己現在的預期或選擇有可能是錯的。就會發現自己不需要卡在同一個點上,幫助自己跳脫內耗的漩渦。
養成不內耗的三個練習
在日常生活中,我們可以透過三個練習,慢慢養成不內耗的習慣。
1.自我覺察
當我們發現腦中開始不斷重播某個場景,或情緒卡住時,先停下來深呼吸,提醒自己說:「我現在正在內耗。」也可以起身走動、喝水、伸展,讓身體帶領思緒回到當下,就像幫自己重新開機。
因為當我們看見,才有機會選擇接下來要怎麼做。這個「邀請自己停下來」的動作,本身就是在善待自己。
2.理解自己的情緒
試著問問自己:「我現在是什麼心情?」、「這個情緒從何而來呢?」這個「從何而來」並不是指別人,而是探問自己的信念、價值觀或渴望。
透過覺察,我們去理解這個情緒想傳達什麼訊息。例如,它可能在提醒你某個需求被忽略,或是某個期待未被滿足。
3.善待自己
人陷入內耗時,往往會用嚴厲的語氣責備自己。
但如果能換個方式對自己說:「我已經很努力了,我可以允許自己不完美。」這就是一種自我接納。試著像對朋友那樣,對自己說出溫柔的話,讓自己成為自己的朋友,而不是敵人。
慢一點,沒關係
內耗最麻煩的地方在於:你想得越多,行動就越少;做得越少,又會想得更多。
久而久之,就陷入「覺得自己沒用」的惡性循環中,不斷自我批評、消耗能量。
其實生活中充滿各種小事,如果每一件都陷入內耗,這些微小的消耗會一點一滴累積,最後變成壓垮自己的重量。
內耗不是一天形成的習慣。試著給自己多一點時間與耐心,慢慢調整,給自己多一點耐心、多一點溫柔。



*完整內容歡迎收聽「哇賽一起聊ep.29|擺脫無聲內耗,找回心裡自在」節目內容
文章編輯/戴怡姍
執行編輯/陳亭君
哇賽一起聊 / YOUTUBE影片版

支持哇賽心理學
「理性中帶有溫暖,療癒中帶點知識」
心理學不只是在學校或醫院間被應用的知識,而是要帶到生活中讓更多人了解,融入生活的每一刻。
您的支持將幫助我們持續創作更多有價值的內容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