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愛變淡之前,學會重新靠近

《愛,可以不辛苦》:用覺察取代指責,讓溝通更靠近真心

愛之所以困難,是因為我們帶著不同的成長背景與情緒模式進入關係,卻少了理解與彈性。
多數時候,溝通失敗並非沒有對話,而是彼此期待不同、缺乏覺察與明確表達。
當我們願意回到自己身上,辨認真正的需求與失落,就能以更柔軟而清楚的方式與對方互動。
懂得自己,也懂得如何相愛,愛便不再是消耗,而是共同成長與靠近的過程。

你在關係中有過類似的想法嗎?

「你們都說要溝通,但他就是沒有要溝通啊!」

「說了也沒用,直接放生啦。」

明明兩人相愛,為什麼仍以分手收場呢?

就讓Nana心理師伴旅心理治療所的所長曾心怡臨床心理師,帶我們一起理解:為什麼愛這麼難?我們還能如何在關係中靠近彼此。

愛為什麼這麼難?

每個人對「愛」的定義都不同。有些人認為愛是熱情、有些人重視陪伴。現實中,多數人一開始都憑藉著熱情進入關係,卻忽略了維持愛所需要的條件。

人的成長受到許多因素影響,像是性格、需求、早期經驗與成長環境,這些都形塑了我們在愛裡的樣子。理解這些背景,才能理解自己與對方是如何面對親密關係的。

愛會變得困難,其實是因為每次衝突後的負面情緒沒有化解。這些未處理的情緒逐漸累積,讓原本的愛慢慢地被沖淡了,或是會感覺到自己不愛,消磨掉了。

要讓愛不再那麼難,首先,要擴大自己對於「愛」的理解,也就是對愛的定義;其次,是在相處中保有彈性,認識自己也認識對方。因為兩個人一定來自不同的背景、價值觀。如何互相溝通,妥協彼此不同之處,就會是兩個人能否繼續相愛的重要關鍵。


推薦閱讀:相愛容易相處難,因為《只有愛永遠不夠》


溝通總是沒有結果

在關係中,總是強調要溝通,但常聽見的抱怨也是:對方根本不溝通。實際上,多數關係並非沒有在溝通,而是溝通的結果與想像不同,甚至關係演變成更加惡劣。

常見的情況是,一方選擇逃避。這種逃避可能有兩種原因:第一種是自帶回避衝突,比如他從小到大就習慣這種溝通模式,自然帶入關係裡面的一種迴避模式;第二種是關係演變出的迴避模式,因為在關係中溝通遇到挫折,覺得自己的聲音總是被忽略,對方也沒有要傾聽,久而久之乾脆選擇沉默。

舉一個先生上班前的場景:
太太:「你今天幾點要到家?」
先生:「看狀況,不一定,今天工作不確定。」
太太:「那你每次都不給我一個確定的時間,那晚餐我到底要怎麼準備?」
先生:「那我可以自己吃。」
太太:「你每次都自己吃,晚餐永遠都只有我跟孩子吃,你就錯過了孩子跟我們在一起很重要的時光!」

「你今天幾點到家」,乍聽之下是個開放式問題,但太太最深層的期待其實是希望先生回來一起吃晚餐。可是她從一個開放式的問題發問,先生就開放性的回答。於是太太得到一個讓自己有點悶悶不樂的答案,先生也覺得自己都有回覆,卻還要被指責,以後就不要回答了。

溝通的一開始,我們彷彿都想要用一種比較不帶立場、用一種比較不傷害、也是想要尊重對方的方式詢問對方;可是心裡面還是著抱持期待,不能夠騙自己,我們還是有期待的。


推薦閱讀:《不吵架也能贏的溝通術》:別把溝通當比賽,守住界線,讓關係更自在


先學會問自己:我想要什麼?

能夠覺察自己內心真正的期待,並適當地表達出來,其實在關係的溝通中非常重要。要注意的是,還是要保持一個彈性是:對方可能與我們想的不一樣,他也有拒絕的權利。

若注意力總是聚焦在「他都怎樣」、「他從不改變」,就難以看見自己的情緒。練習從「我」開始思考:「我為什麼生氣?因為我期待的事情沒被滿足。那我真正期待的是什麼?」透過這樣的追問,才能逐漸靠近內在核心。

在溝通過程中,我們要誠實說出自己的需求。然而,如果一時還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麼,可以試著先反著問:「我最不想要的是什麼?」從「不要」開始,一步步推敲出「自己要什麼」。

當一方能清楚說出這份需求,另一方也能更有方向去回應。覺察內心真正的渴望,並非是為了要求對方改變,而是讓自己能更自在地表達,為兩人的關係創造更多可能。


推薦閱讀:在親密關係中,成為彼此的神隊友


懂得自己,更懂得相愛

當我們願意梳理自己在關係中的樣子,就不容易在愛裡委屈自己,也不會成為在關係中控制或命令對方的角色。因為當一個人清楚知道自己要什麼、界線在哪裡,就能同時保有彈性與尊重。

彼此都能誠實面對情緒、表達需求,關係將不再是拉扯與猜測,而是一場持續的對話。愛因此不再是消耗,而是彼此成長、理解與靠近的過程。



愛可以不辛苦 書封

愛,可以不辛苦:伴侶關係的修復練習,讓我們學會好好愛

作者:曾心怡

出版社:遠流

蔡宇哲博士

哇賽心理學執行長

資深臨床心理師,失眠認知行為治療專業認證,兩個孩子的媽。


*完整內容歡迎收聽「哇賽療心室 ep.138|別再無力溝通:在變淡之前,學會重新靠近ft.曾心怡心理師」節目內容

文章編輯/戴怡姍
執行編輯/陳亭君

哇賽療心室 / YOUTUBE影片版

哇賽心理學LOGO

支持哇賽心理學

「理性中帶有溫暖,療癒中帶點知識」
心理學不只是在學校或醫院間被應用的知識,而是要帶到生活中讓更多人了解,融入生活的每一刻。

您的支持將幫助我們持續創作更多有價值的內容!
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