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也有過這種感受嗎?
明明生活一切都「還不錯」,心裡卻偶爾會浮出一種說不清的空洞?
工作穩定、關係不差、努力扮演好每個角色,但在夜深人靜的時候,還是忍不住問自己一句:「我真的在過我想要的人生嗎?」
這種莫名的不安,其實比想像中的普遍。心理學家榮格認為,人們感到迷惘、疲憊並不一定壞事,而是內在的Self來敲門了。
就讓Nana心理師與鐘穎諮商心理師,帶我們一起走進榮格心理學的世界,認識探索的真我、被忽略的陰影,以及每個人生命中都可能正在展開的英雄之旅。
榮格心理學觀
在這個變動頻繁、生活步調不斷被加速的時代裡,人們也比以往更容易遭遇挫折與失敗。這些外在的變化常常讓人很難安靜下來傾聽自己的內心,也容易在忙碌之間忽略真正的感受。久而久之,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什麼,也不確定該往哪個方向走。
也因此,追求自己的完整性,而不是聚焦在別人如何看待或定義自己,逐漸成為這個世代的重要課題。如果我們意識不到自己的內心,它就會變成外在的命運。
相較於阿德勒強調社會連結與目標導向、或羅傑斯重視真誠與自我實現的外在表達,榮格則強調向內探索,回到自身,不是去控訴外在世界。因為越是了解自己,其實也越容易理解他人。
這段向內的探索旅程,在榮格心理學裡被稱為「個體化」。透過持續的覺察與整合,人得以逐步看見那些被壓下、忽略或不願面對的心理陰影,並走向更完整的自我。

推薦閱讀:我們都會孤單,但可以學著不害怕獨處
陰影面不是敵人,是被忽略的自己
「個體化」其實就是與自己的陰影持續相遇。所謂的陰影,並不是一定是負向的,它出現在所有強烈的「情動」裡,包括愛與渴望。凡是被我們壓下、忽略、或不願面對的心理內容,都可以被稱之為陰影。
例如戀愛時的過度投入,或對金錢的強烈追求,表面看似正向,但背後可能隱含著不安全感、未滿足的需求,或尚未被意識到的理想。
通常,陰影與兩個來源密切相關:其一是成長經驗,例如金錢往往被連結到生存與安全,因此特別容易勾起情緒;其二是價值觀衝突。例如政治立場、職場人際的對立。
許多人會問:「那接下來該怎麼辦?」陰影是自我的一部分,無法被消滅,也無法被忽略。越想驅逐,它越會以更強烈的方式回來。如同話本中的女鬼形象,無法靠驅趕消失。
真正的改變,是讓陰影從無意識轉向為可以被理解。當人願意在不逃避、不否認的狀態下與陰影相處,它便會逐漸從一個陌生、威脅性的存在,轉化為能與自我並行的力量。

中年失意不一定是壞事!?
談榮格心理學的「個體化」時,榮格也提出了「Self」的概念。中文常翻譯成「自性」或「真我」,指的是一個人內在最核心、最本質的自己,那個超越角色、頭銜與社會期待的內在中心。
人們在接觸到真我時,會伴隨一種敬畏與震撼的感受。可能是在自然景象前被深深觸動,也可能在安靜的內在時刻,突然意識到生命意義的問題。這樣的感受經常出現在中年時期。外在看似一切穩定,工作稱職、家庭圓滿,但內心卻隱隱浮現空洞感、焦慮感,甚至身心上的不適。
榮格認為,當人意識到這樣的內在聲音時,人有三條路可以選擇:
第一條,是修補人格面具:讓自己更成功、更有錢、更被眾人看見。
(人格面具:人用來適應外界期待、維持人際關係的社會化角色,如同戴上面具一般。)
第二條,是重新投向既有的宗教信仰。
第三條,則是建立屬於自己的「個人神話」,與內在的真我建立聯繫。
多數人會選擇第一條,將人格面具重新進行修補,但事實上人格面具會逐漸失效,我們仍會慢慢意識到,那些終究只是虛名。
真正能夠走向個體化的,是選擇第三條道路,踏上英雄之旅,尋找自己的靈性的歸屬,讓自己成為生命中的英雄。
幸福,是走上能活出自我的那條路
走向真我、看見陰影、踏上英雄之旅,聽起來像哲學,卻都是每個人在生活裡、在失意裡、在困惑裡,一次次被迫面對的深刻問題。
榮格心理學不要求人變得完美,也不要求壓抑痛苦,而是鼓勵人自己去理解那些令自己不舒服的部分:被忽略的需求、被壓下的情緒、長期扮演的角色。
當一個人願意不再只依賴外界的掌聲與期待,而能開始為自己做選擇時,他已經在英雄之旅的路上了。因為真正的幸福,從來不是追隨別人的方向,而是踏實走在屬於自己的道路上。


活出你的本來面目:獻給現代人的榮格心靈指南:在有限的人生裡,活出此生的真正意義
作者:鐘穎
出版社:三采

*完整內容歡迎收聽「哇賽療心室 ep.139|別只想當好人,榮格教你面對陰影、活出真實ft.鐘穎」節目內容
文章編輯/戴怡姍
執行編輯/陳亭君
哇賽療心室 / YOUTUBE影片版

支持哇賽心理學
「理性中帶有溫暖,療癒中帶點知識」
心理學不只是在學校或醫院間被應用的知識,而是要帶到生活中讓更多人了解,融入生活的每一刻。
您的支持將幫助我們持續創作更多有價值的內容!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