投稿|林子翔(哇賽心理學寫作坊作坊第二屆學員)
假新聞會廣泛散播,有部分是因為許多網路新聞在還未充分查證的情況下就先發文。至於假新聞有多普遍,根據期刊 Science 的說明,2016 年美國大選的前一個月,每個人會接觸 1~3 則假新聞;在 Facebook社群中自動散播政治內容的帳號也一度高達六千萬個,這些帳號企圖影響美國、法國的選舉;另外,在Twitter 上的假新聞也比真實新聞被更多人轉發 [1]。
若大家都知道網路訊息並非全然可靠,就應該對接觸的訊息抱持警慎態度,以免受到錯誤訊息的影響。但有研究指出,不論新聞真假,當相同的新聞出現越多次,我們就越有可能相信。
這論點來自 Pennycook 等人的研究。研究為了探討重複接觸會如何影響人們對於新聞正確度的判斷,就以 Facebook 貼文的形式呈現政治新聞標題,請研究參與者閱讀並判斷新聞標題的正確度(1~4分)。參與者判斷正確度時,看見的新聞標題有一半是初次呈現,屬於陌生的新標題;另一半則是在判斷之前就已經先讓參與者閱讀過一次,判斷當下屬於重複接觸。結果,人們對於初次呈現的新聞標題,認定的正確度評分平均為 2.13 ;但對於重複接觸的新聞標題,則會給出平均 2.24 分。
另外,研究提供的新聞題庫也混雜著假新聞。若只看假新聞的判斷分數,光重複出現這個操作,就會讓人們的判斷分數從平均 1.65 分變成 1.77 分。結果發現不論新聞真假,重複接觸都會增加新聞的可性度。
值得一提的是,研究團隊曾在假新聞標題旁寫著「第三方查核單位認定有爭議」的警告標語,或是讓新聞標題的政治立場與參與研究的人不一致,也都發現無法阻止新聞重複接觸的影響 [2]。
接觸越多次 訊息看起來就越真實
Pennycook 等人的假新聞研究是基於自1977 年起發現的現象:真相錯覺效應(illusory truth effect)。根據真相錯覺效應,接觸相同的訊息越多次,人們就會覺得訊息越正確。就算這是則錯誤訊息。
起初是運用大眾不太熟悉的陳述句進行測驗(如:羅浮宮是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館)。每句話都有客觀的依據可以判斷真偽,題目包含歷史、運動、藝術、政治等十個領域。他們請學生對這些語句重複評估 3 次(1~7分),每次評估間隔兩週。結果發現,人們對只出現一次的語句,正確性判斷分數會穩定落在 4.16分 ~4.25 分之間;但若相同語句重複出現,則正確性判斷分數會從 4.35 分上升到 4.67 分(第二次評估)以及 4.74 分 (第三次評估)。由此來看,接觸同個訊息越多次,會讓訊息變得更加真實。尤其每次評估都間隔兩週,更顯見真相錯覺效應的效果會隨時間持續保留 [3]。
Pennycook 等人的假新聞研究也展示了效果隨時間保留的特性。研究團隊曾請參與者在第二次測驗結束的一週後,再次判斷新聞標題的正確性。結果顯示一段時間後,人們對新聞標題的相信程度,還是會隨著再次接觸而繼續上升,變得比第二次測驗時更高。
對於真相錯覺效應,普遍認為是因為相同訊息重複出現,使得人們在腦海中更流利地處理這項訊息;而人們運用順暢處理的感受做判斷時,就更可能認定這則訊息是可信的。因此即使你知道一件事情的正確答案,接觸相關訊息時,還是會跟那些未知的事情一樣,受到真相錯覺效應的影響 [4]。
主動思考勝過被動接收
從這觀點來看,社群平台會助長人們對於虛假新聞的相信程度。若要從根本杜絕假新聞的影響,最佳做法就是不要讓它再出現。對此,我們需要更嚴格的審核機制,讓未獲得充分查證的訊息沒機會出現在社群平台。對每個人來說,我們也都不應該隨意轉傳、轉述沒有合理論證的訊息。隨心所欲的分享,都有可能成為誤導訊息的幫兇。
此外,在資訊隨處可及的時代,從社群平台接受到的訊息已經不會是我們全然所需;反倒是我們可以試著花更多時間練習思考自己需要什麼樣的內容,再進行主動搜尋、接收,會更有助於對正確訊息的掌握。
參考文獻
- Lazer, D. M., Baum, M. A., Benkler, Y., Berinsky, A. J., Greenhill, K. M., Menczer, F., … & Schudson, M. (2018). The science of fake news. Science, 359(6380), 1094-1096.
- Pennycook, G., Cannon, T. D., & Rand, D. G. (2018). Prior exposure increases perceived accuracy of fake news.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: general, 147(12), 1865
- Hasher, L., Goldstein, D., & Toppino, T. (1977). Frequency and the conference of referential validity. Journal of verbal learning and verbal behavior, 16(1), 107-112.
- Fazio, L. K., Brashier, N. M., Payne, B. K., & Marsh, E. J. (2015). Knowledge does not protect against illusory truth.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: General, 144(5), 993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