蔡 宇哲

蔡 宇哲

台灣睡眠醫學學會大眾教育委員會委員、哇賽!心理學創辦人兼總編輯。 國語日報科學版、幼獅少年、泛科學…等專欄作家 Podcast「哇賽心理學」主持人 有聲書:一刻鯨選「睡眠管理職人的好眠教室」 著作:不腦殘科學1,2、神奇的心理學、哇賽!心理學、用心理學發現微幸福

蔡依林9點半就睡!研究:「規律作息」才是好眠關鍵

睡眠要看節奏,不是時鐘

良好的作息並不單純只是早睡,而是由生活習慣、工作模式與壓力調適所形塑出的節奏。透過三個指標來檢視睡眠品質:規律作息、充足時數與合適的睡前儀式。研究顯示,規律的作息能顯著降低死亡與疾病風險,而充足睡眠與睡前放鬆活動則能讓身心更快進入修復狀態。好眠的核心,不在幾點上床,而在於找到屬於自己的最佳睡眠節奏。

《刻意進化》卓越不是天賦,而是自我認同與韌性的鍛鍊

追求卓越,不是累垮自己

追求卓越的第一步,不是迎合外在眼光,而是認清「我是誰」。
當我們將焦點從外在評價轉向內在認同,才能讓表現更穩定,也更能感受到幸福。
卓越並不是一味拼命衝刺,而是依靠六大支柱:工作、關係、健康、靈性、嗜好與傳承,保持平衡並適時調整。
唯有持續覺察並保持彈性,才能在不同階段維持長久而穩定的卓越。

不是錢不夠,是你太焦慮!比賺錢更重要的「財務安全感」

存多少錢才能安心

財務安全感不只是有多少存款,而是清楚自己的目標並持續累積,這樣才能減少比較帶來的焦慮。除了存錢,也要提升抗風險能力,把保險納入規劃。另一方面,擁有更多選擇權能降低不安,因為焦慮往往來自「沒有選擇」。真正的安全感不單靠金錢,而是來自價值觀、生活方式與內心的踏實。

思緒混亂、心情不好?用寫日記整理情緒,用感知力看見自己

我要成為最理解自己的人

情緒如同壓縮檔,唯有使用感知力逐一解開、理解與照顧,才能看清並理解它們,而不是逃避或壓抑。透過書寫是一種有效的方式,能整理內在感受,讓情緒變得清晰可見。解壓縮或書寫的過程,不只是處理情緒,更是一場正念的練習。「不評價」地看待自己,以客觀覺察取代批判。

想看的書總是讀不完:用ICE原則挑出你的「命定之書」

一本書不必從頭讀到尾

不必從頭讀到尾,也能讓閱讀更貼近自己。
ICE 閱讀法幫助我們在有限時間中挑書、選重點、延伸探索,不再被「讀完」綁架。選書不只能帶著問題,也能透過獨立書店等場域,讓書主動靠近你。
經典書籍之所以值得重讀,是因為它能在不同人生階段,帶來新的理解與對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