專欄文章

為什麼有人成長,有人受傷?

心理人看心靈成長課程(上):心靈課程爭議多,問題出在哪?

有些心靈課程透過羞辱或打擊自我認同,營造所謂的「覺醒」效果,但其實潛藏高度風險。
第一,倖存者偏誤讓我們只聽見撐過課程、感覺良好的人,而看不見那些在過程中受到傷害甚至崩潰的參與者。
第二,不當的方式有時也能帶來短暫成果,但這並不代表方法合理,可能留下難以挽回的創傷經驗。
第三,課程「有效」並不等於「安全」,若背後隱含高風險,所謂的收穫其實並不值得肯定。

溝通有技巧,不必大小聲

《不吵架也能贏的溝通術》:別把溝通當比賽,守住界線,讓關係更自在

對話的核心在於連結與理解。溝通若一昧追求輸贏,往往會讓衝突升級,錯過對話的機會。真正有力量的溝通,是讓彼此在交流中感受到被看見、被傾聽,讓關係變得更穩固與自在。設下清楚的界線,就能在互動中保有尊重,不必一再委屈自己。

睡眠要看節奏,不是時鐘

蔡依林9點半就睡!研究:「規律作息」才是好眠關鍵

良好的作息並不單純只是早睡,而是由生活習慣、工作模式與壓力調適所形塑出的節奏。透過三個指標來檢視睡眠品質:規律作息、充足時數與合適的睡前儀式。研究顯示,規律的作息能顯著降低死亡與疾病風險,而充足睡眠與睡前放鬆活動則能讓身心更快進入修復狀態。好眠的核心,不在幾點上床,而在於找到屬於自己的最佳睡眠節奏。

追求卓越,不是累垮自己

《刻意進化》卓越不是天賦,而是自我認同與韌性的鍛鍊

追求卓越的第一步,不是迎合外在眼光,而是認清「我是誰」。
當我們將焦點從外在評價轉向內在認同,才能讓表現更穩定,也更能感受到幸福。
卓越並不是一味拼命衝刺,而是依靠六大支柱:工作、關係、健康、靈性、嗜好與傳承,保持平衡並適時調整。
唯有持續覺察並保持彈性,才能在不同階段維持長久而穩定的卓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