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孩子知道自己在和誰聊天嗎?揭開網路性剝削的陷阱
兒少性剝削的網路案件頻傳。研究指出,每五位孩子中就有四位無法辨識對方是否為假扮的成年人,顯示未成年在網路上確實容易受騙。然而,我們低估了網路的真實危險,也太早放手讓孩子獨自上線。唯有真正理解孩子的網路使用情境,並將網路素養納入日常教育,才能真正守護他們的安全。
兒少性剝削的網路案件頻傳。研究指出,每五位孩子中就有四位無法辨識對方是否為假扮的成年人,顯示未成年在網路上確實容易受騙。然而,我們低估了網路的真實危險,也太早放手讓孩子獨自上線。唯有真正理解孩子的網路使用情境,並將網路素養納入日常教育,才能真正守護他們的安全。
從沒接觸過的概念,不可能突然懂得如何應用,金錢觀亦是如此。
金錢是一種工具,需要學習如何分辨「想要」或「需要」,以及值不值得花費,這樣才能做出好的選擇。
家庭日常生活就是最好的機會教育,讓孩子學習從花錢開始,進一步理解賺錢與存錢的重要。
建立健康的金錢觀,為未來的人生打下穩固的基礎觀念。
孩子拒學,往往源自於焦慮與恐懼,而非單純叛逆或偷懶。面對孩子一次次退縮,家長可以先做到「三不三多」:不批判、不威脅、不緊迫盯人,多點好奇、多點輕鬆,並且多連結與鼓勵。看見孩子一點一滴的努力,適時肯定他的進步,有助於重新建立自信與行動力。若需要,也能結合專業協助,一起支持孩子走回生活軌道。
青少年階段,常因學業、人際與未來方向的迷惘,產生焦慮甚至憂鬱感。許多人甚至會懷疑自己的價值,覺得配不上肯定或成功。
透過暫停自我批評、學習以正向角度看待自己,有助於培養健康的自我價值感。
成長中的挫折與不安是正常的,允許不完美,才能在不確定中慢慢找到方向。
現在大眾對於注意力不足過動症(ADHD)已不像以前那麼陌生,家長和老師也都會特別提高對這方面的敏感度。但我們也經常會分不清楚,孩子究竟只是「活潑」還是「過動」?對於過動的孩子又要如何協助他們呢?本集專訪邀請到林希陶心理師分享ADHD的重要概念、破解常見迷思,以及家長可以如何協助與陪伴過動的孩子一起成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