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有沒有過這樣子的經驗?
開會的時候,腦子裡明明有很多想法,可是輪到自己發言時,卻只擠得出幾句話。
講完之後,同事和老闆還是一臉疑惑,問:「到底在講什麼?你的重點是什麼?」
那麼,到底要怎麼樣,才能讓你的思考、讓腦子裡的想法變得清楚可見,甚至一開口就能讓人理解、抓住重點呢?
本文由蔡宇哲心理學博士與鉑澈行銷顧問策略長劉奕酉,一起帶你拆解大腦裡的混亂思緒,用結構化思考的方法,幫助你把想法講得清楚,傳達得具體又有力。
為什麼表達能力差?
在許多場合,我們都可能遇到這種情況:腦中想法澎湃、內容豐富,卻一開口就變得零散混亂,說完還被質疑「你的重點是什麼?」;又或者洋洋灑灑地寫了幾千字的報告,最後卻讓人看不出你想傳達的核心。
多數人可能會先懷疑是不是自己的表達技巧不夠好。但其實,表達能力往往和思考的清晰度密不可分。如果腦中的思考結構沒有先被理清,口語或文字就難以順暢地傳達給他人。
從這個角度來看,表達能力不佳大致分成三種常見的原因:
1.想不明白
我們可能有很多想法,但只是零碎的資訊,彼此之間缺乏清楚的組織或邏輯,就很難串成一個完整的脈絡。
即使嘗試把這些內容講出來,也會因為邏輯漏洞而讓聽眾無法理解。所以想不明白的時候,其實你說出來的東西本身就很難讓別人理解。
2.說不清楚
如果自己想明白了,卻不知道如何表達,這種說不清楚的情況也會讓對方難以理解。
舉例來說,你向路人問路,「直走三個路口,然後左轉,再搭什麼車,再到什麼地方,然後再換車。」你一定是聽得一頭霧水。
這時候如果能用一張地圖,以圖像來表達,反而更容易理解。這是因為日常的語言表達多是線性結構,一句接著一句。可是我們所處的環境,不見得是線性的,這時候圖像就可以輔助我們快速理解。
3.說得太多
即使想得明白,也能清楚地表達,卻還可能因為講得太複雜、資訊量太大,而超出聽者的認知負荷,導致對方不願意再聽下去。
尤其在資訊爆炸的時代,有時候我們表達的內容太過複雜,會超過認知負荷,觀眾或讀者的注意力有限,容易讓人感到疲乏。

把話講清楚的三個關鍵步驟
除了單純用語言表達,圖像和視覺化的方式,也是一種能讓資訊更快速、更簡潔地被理解,甚至帶來比單純語言更強烈的說服力。但無論使用什麼形式,前提都是必須先把腦中的思考結構整理清楚。
結構化思考,就是幫助我們把大腦中龐雜的想法有系統地組織出來的過程。它不只是條列式的大綱,而是把你腦中所有片段的資訊,重新建立關聯、形成邏輯,轉化成可以被他人理解、甚至被自己再次應用的觀點。
結構化思考大致包含三個步驟:理解、分解、構築。
1.理解
先吸收外界的訊息,確認大方向。
像是我們閱讀一本書,或在課堂上抄筆記,最初只是記錄內容,這階段就屬於理解。
2.分解
很多人停在理解階段後,腦中仍然一團混亂。這時候,就需要把這些吸收來的資訊做分類,找出它們彼此之間的結構。
例如將上課抄錄的筆記重新整理後,進一步進行分類。
3.構築
當資訊完成分解並歸類之後,就能針對不同目的重新排列,以不同的結構呈現,變成有系統、易於分享的表達方式。
就像我們學習完一門課的概念與知識,接著要去向別人報告或教學,就不可能逐字重複老師怎麼說,而是要先挑出幾個重點,重新整理成適合自己表達內容的方式。
推薦閱讀:升維思考,拓展並深化自我!
「結構化」讓思考變得清晰又高效
大腦就像個黑盒子,裡面充滿未經整理的訊息和碎片化的概念,看似豐富卻混亂不堪。
結構化思考,就是幫助我們把這些零散、錯落的想法先拆開、分門別類,並重新建構成有邏輯、具體、清晰的圖像。
我們每個人都有豐富的經驗和知識,但唯有經過組織與架構,讓思考從混亂走向清晰,這些經驗才能成為被理解的觀點、被採信的行動方案。

推薦閱讀:《善意溝通》讓對話成為連結,而不是距離

看得見的高效思考:一流工作者教你把思考轉換成圖像,讓每次表達都直擊人心
作者:劉奕酉
出版社:天下文化

*完整內容歡迎收聽「哇賽心觀點 ep.150|思考煉金術三步驟,混亂思緒秒變清晰ft.劉奕酉」節目內容
文章編輯/戴怡姍
執行編輯/陳亭君
哇賽心觀點 / YOUTUBE影片版

支持哇賽心理學
「理性中帶有溫暖,療癒中帶點知識」
心理學不只是在學校或醫院間被應用的知識,而是要帶到生活中讓更多人了解,融入生活的每一刻。
您的支持將幫助我們持續創作更多有價值的內容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