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是否也好奇:那些有錢人,到底在想什麼?
他們為什麼能賺錢、會賺錢,甚至持續變得更有錢?
今天要跟大家分享的這本書,它的書名叫做《有錢人的書櫃總有一本心理學》,作者鄭寅鎬以大量對有錢人的訪談與觀察為基礎,並輔以心理學研究,試圖解答:「富人到底用了哪些心理策略,打造財富與人生優勢?」
接下來就以其中三個重要心理因素討論,一起認識「有錢人的智富心態」。

重視「長期成本」的心態
1.不追求「快錢」
韓國企業家崔代表,在 2002年買下某城市的38棟公寓。當時所有人都阻止他,因為政策與市況皆不利。
但他想:「大家都阻止我,就表示我做對了。」於是堅持進場。如今,那些公寓價值上漲了300%。
不追求快錢這句話,在投資理財上代表的是:在低點進場,在高點賣出。
這個概念大家都懂,但真正難的是:你能不能忍住?
當情勢很糟、大家都在怕的時候,敢進場嗎?這需要克制直覺。相反地,當大家一窩蜂買進時,通常就是「被割韭菜」的時候。
所以,有錢人會做的是:停下來,思考是否該踩剎車。
推薦閱讀:《我們為什麼要賺錢?為什麼要存錢?》了解金錢意義,才能成為金錢的主人
2. 買東西不選,是種節能策略
我們常聽到的:「有錢就可以任性。」可以想買什麼就買什麼。
但這裡說的是,購物時,不挑選、直接買,可以節省自己做決策時所耗費的精力。
有個經典研究 — 果醬實驗
他們設兩個攤位:一個擺六種果醬,另一個擺三十幾種。
結果發現,擺很多種雖然試吃的人多,但購買率反而明顯下降;六種果醬的攤位購買率比較高。因為太多選擇反而讓人陷入決策疲勞,最後乾脆不買了。
因為我們每次做選擇都要思考:「哪個比較好?」想很久。如果不需要花費那麼多時間與精力思考,就能更快完成事情。
我們以為有錢人是因為「太有錢所以任性」,其實他們只是選擇用錢換效率,把心力留給更重要的決策,避免日常過度耗損自己的決策力。

具備高執行力
有錢人的執行力通常比較強。所謂執行力,指的是一旦認為某件事情值得做、有價值,他們會迅速訂下計畫並開始行動。過程中就算遇到問題,也會立刻調整方法,而不是原地打轉,等待完美的時機。
相較之下,一般人可能會選擇觀望。面對一個想做的計畫,常常卡在前期構想階段,思考負擔會不會太大、過程是否太麻煩,左想右想,最後遲遲沒有行動。就算真的開始了,也容易因為一點阻力就中途放棄。
這樣的差距一點一滴累積下來,會逐漸拉開彼此的成果差距。有時他們之所以能走得比較快,並不全是因為資源比較多,而是因為那股「想了就做」的行動力,讓他們先出發、先試錯,也就更容易抵達。
對人脈關係的兩大原則
1.與人互動,帶來知識與資訊
有錢人常參加聚會,原因之一就是能「長見識、增知識、得資訊」。而社交聚會能快速帶來新知識與新機會,是維持競爭力的方式之一。
2.專注於建立「有效連結」
有錢人會謹慎建立關係。他們不會隨便交換名片就交心,也不會輕易推薦書籍或產品,因為推薦錯的人、錯的書、錯的資訊,都可能影響自身聲譽。
因此他們十分審慎選擇交往對象,重視真誠的互動與長期信任。
所以在建立人脈時,不需要追求「認識一千個人」,而是「建立幾個重要且真誠的連結」。這才是有價值的人脈觀。
人生選擇要量身打造
這本書帶來了許多值得學習的致富心態。這些觀點確實能讓我們開拓視野、學到不同的思考方式。
但「變有錢」不等於「最好的人生」。有錢人的方式「可能」讓你變有錢,但不見得是「最適合你」的人生方式。
書中提到要善用時間、排滿工作時程、提高產出。雖然這樣可能增加財富,但也可能讓你身心疲憊、睡不好、壓力大。
休息與健康,也是值得追求的價值。我們可以理解有錢人的思維,借鏡他們的策略,但仍然要根據自己的價值觀做選擇。
哇賽讀心書,陪你聊聊書

有錢人的書櫃總有一本心理學書:打造你的「易富」體質,成為掌握財富的5%人!
作者:鄭寅鎬
出版社:平安文化

*完整內容歡迎收聽「哇賽讀心書 ep27|《有錢人的書櫃總有一本心理學書》,打造易富心態」節目內容
文章編輯/戴怡姍
執行編輯/陳亭君
哇賽讀心書 / YOUTUBE影片版

支持哇賽心理學
「理性中帶有溫暖,療癒中帶點知識」
心理學不只是在學校或醫院間被應用的知識,而是要帶到生活中讓更多人了解,融入生活的每一刻。
您的支持將幫助我們持續創作更多有價值的內容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