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hopping Cart

購物車內沒有任何商品。

讀心書誤信

《誤信》我們不是被陰謀論說服,而是被安撫

生活失去控制感,錯誤的信念能提供安慰與出口。情緒、認知、性格與社會的交織,讓我們更容易陷入誤信的漩渦。理解,而非指責,才是打開對話與改變的第一步。

為何人會相信陰謀論?

一位和藹可親的阿伯,總是笑臉迎人、專門拍影片分享人生智慧。疫情前,他是一位鄰里中受人喜愛的長輩;疫情後,他卻深信新冠病毒是黑暗組織設計的陰謀,行為逐漸走向激進,甚至因此被逮捕。

這個真實案例出自《誤信》一書。書中透過這樣的故事,帶領我們理解為何原本理性的人會深陷錯誤信念之中。就像掉進一個漩渦,一開始只是小小的波動,卻隨時間愈滾愈大。

作者歸納了四個形成錯誤信念的主要因素:情緒、認知、性格與社會。而我們要針對其中情緒、認知、社會三大因素,來和大家分享。

為什麼人們會深信那些荒謬又不符合邏輯的事呢

情緒因素:尋找反派,宣洩情緒

當生活變得無法掌控、壓力過大時,會驅動我們去尋找答案或解決方法,這種驅力可能讓我們接受一些看似合理、實際上錯誤的觀點。

比如在新冠疫情期間,讓人感受到前所未有的不確定與焦慮,我們急於找答案、找出口,此時陰謀論恰巧提供了「簡單」的解釋。

雖然短時間內可能讓情緒有所釋放,但長遠來看,會讓人越陷越深。因為一旦有了錯誤的理解,就容易做出錯誤的行動。

在政論節目或社群平台中,也常可以看到,討論往往不是針對議題本身,也不是提供了什麼嚴謹的分析與解決方案,而是在找人怪罪。

情況越演越烈,而且問題還是無法解決。最終,傷害了自己原本的人際關係,讓自己變得更加孤立。它似乎對照了我們現在社會的氛圍,甚至是全球許多社會的氛圍。

錯誤信念的力量,在於滿足我們的情緒需求

認知因素:我們只想相信自己想相信的

心理學中的「確認偏誤」,是指人們會主動尋找那些支持自己觀點的資訊,對矛盾的證據則視而不見,甚至否認

例如,當選舉結果不符期望,就認為投票被操控;如果結果符合期待,則覺得選舉公平。

確認偏誤再延伸出的一個現象是「動機式推理」,指的是人們會因為自身偏好或立場來主動扭曲事實

例如,當不喜歡某個問題的解決方案時,我們不會去尋找其他的解決方案,而是直接否認這個問題的存在。因為沒有問題,就不需要解決方案,這就是「厭惡解決方案」的一個心理現象。

厭惡解決方案」是一種認知偏誤,與情感也有密切的關聯。如同常聽到這句話:「我們解決不了問題,但我們可以解決提出問題的人。

所以我們在社會上常見的現象,其實來自於我們內心的錯誤信念,以及如何用這些信念來平撫自己內心的情感和不安。

一個看似合理的謊言比真相更令人安心

社會因素:當極端意見變成群體常態

錯誤信念不只是個人的問題,背後其實藏著更大的社會動力。人類是一種社會性極強的動物,當我們身處在群體之中,言行和想法往往受到周遭人的影響。而社會因素的影響非常龐大,在這裡分享其中兩點:

◎排擠他人

當我們遇到相信陰謀論的人,或是某些議題上立場與我們相左的人,內心往往會產生批判的念頭,甚至不禁想:「你居然相信這種東西?也太蠢了吧!」這樣的情緒讓我們很難冷靜去理解背後的真實情況。

於是,我們可能選擇疏遠對方,不想和他們有所接觸,甚至產生排擠或敵視的行為。

但人是非常重視社會歸屬感的生物,一旦感受到被排擠或孤立,內心會產生強烈的不安和負面情緒。而這些情緒,往往會轉化成激烈的行動或極端反應。

結果是,我們原本想要「喚醒」對方的做法,反而可能把他們推得更遠。為了捍衛自己的立場,他們可能更深陷於自己的圈子中,甚至開始散播錯誤資訊,讓整個問題更加難以解決。


推薦閱讀:大腦研究發現:被排擠了,是會痛的啊


◎極化現象

通常在團體裡面,一個人會為了表達自己的忠貞而越來越極端,特別是高度重視的團體。

即使是一般狀況下,其實也不難想像,不管在是在網路上或任何一個群體裡面,比較平和的觀念,通常不會引起太大的浪潮和共鳴。

但是當一個人公開表達了一個極端的意見以後,這個意見就很容易受到許多關注。接下來,如果有其他人也想被關注到的話,就必須要提出更極端的意見。

隨著這樣一次又一次,這個說法就越來越極端,越來越荒謬。 


推薦閱讀:社會不公,會加深宗教信仰


如果身邊有人相信陰謀論,怎麼辦?

雖然我們很可能會想排擠他或是直接反駁他,但與其立刻反駁,不如先傾聽;與其指責,不如試著理解。

因為問題的核心往往並不是事情的真與假,而是個人的情緒紓解。當他們感到被尊重而放下戒心。接下來才有討論的機會。

其實陷入這些錯誤信念的人,他們的內心是帶著痛苦的,可能渴望的是關注、認同,或是歸屬感。他們最不需要的,其實就是批評和指責。

在生活當中,我們偶爾會遇到一些看起來很難以溝通,甚至讓我們覺得很討厭的人或事。可以試著反思,那些跟我們對立的人,他背後有沒有可能有著我們不理解的壓力和痛苦。先一步去了解那些壓力、痛苦的來源是什麼,自然會比較知道如何去因應。

錯誤信念就像一副扭曲的眼鏡,看世界的一切都會變形

誤信 書封

誤信:為什麼理性的人會相信不理性的事

作者:丹.艾瑞利

出版社:天下文化


*本文摘錄編寫自【哇賽讀心書ep60|你曾誤信了什麼?四大因素解析理錯誤信念的鍊成】節目內容

文章編輯/戴怡姍
執行編輯/陳亭君

哇賽讀心書 / YOUTUBE影片完整版

哇賽心理學LOGO

支持哇賽心理學

「理性中帶有溫暖,療癒中帶點知識」
心理學不只是在學校或醫院間被應用的知識,而是要帶到生活中讓更多人了解,融入生活的每一刻。

您的支持將幫助我們持續創作更多有價值的內容!
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