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被PUA過嗎?你覺得自己是個有界限的人嗎?
生活當中的很多情境,你跟別人的互動,甚至是跟你自己的互動,都會跟界限這個議題有關。
這次要分享的書:《好的愛有邊界》,作者吉祥是一位在美國執業的中國籍臨床心理師。他覺得東方人最常遇到的困擾,是來自於缺乏界限,包含原生家庭、婚姻關係、親子關係,還有自我。
透過書中的觀點,引導我們辨識當我們忽略界限時,生活中可能會出現哪些危險的模式思考,以及如何建立自我界限。
何謂「自我界限」
談到界限的時候,大家第一時間可能都會想到的是對他人的界限,就是人際關係的界限,像是對父母、對伴侶、對同事要有清晰的界限。
但是,我們很常忽略,也最難做的就是建立自己的界限。
例如,一個追求卓越的完美主義者,總覺得自己不夠好。為了讓自己更好,每天不斷延長工作與學習的時間,精力都耗竭了,卻仍覺得自己越來越糟,找不到屬於自己的形象。
這其實也是一種界限。當你沒有辦法好好照顧自己的時候,也是一種界限的突破。
因為在工作、學習或玩樂之餘,一定要有適度的休息與恢復,這才是尊重自己身體的表現。才能找到生活的平衡。

想劃清界限,卻總是失敗?
幫自己立界限不是一種限制,而是照顧自己,是一種自愛的表現。
這樣可以避免我們不斷地自我消耗,並能從這種耗竭中解脫,找回生活中的主導權。可是,說起來很簡單,實際上,為自己建立界限為什麼那麼困難?其實有兩個原因。
1.社會比較
我們很容易會跟別人比較,特別是完美主義者,對自己要求很高。
在社會上、社群中、公司裡、學校裡,總是看到比我們更好的人,就會不自覺地覺得「他比我更好」,我也要更優秀,才能夠被接受。
但是,這樣的追逐是永無止盡的,最終也只會讓我們越來越疲憊。
2.缺乏對自我界限的感覺
例如,有些人可能很自律,每天都會健身或安排學習時間,你可能會覺得這個人很認真、學習和運動都有執行,那他的自我界限感應該很好,但其實自律和建立界限是不太一樣的。
自律的目的是自我成長,是提高價值,是成為更好的人,比如減重、保持身材、升遷等;但自我界限的目的是出於自愛保護自己,例如,不讓自己熬夜,要好好睡覺、休息,這是尊重自己的身體。
兩者的出發點不太相同,在很多情況下,這兩個出發點會被混淆。

推薦閱讀:《習得安全感》:在動盪中打造內在穩定力量
你被PUA過嗎?
PUA(Pick-Up Artist)可以說是一種情感操控,利用對方的情感弱點來操控他的行為,讓他慢慢地失去自我。這也就是我們今天談的「界限(邊界)」問題。
接下來我們來看一個故事:
小米是剛出社會的女生,某次聚會認識了外表條件優渥的阿凱,兩人迅速陷入熱戀。
但熱情維持不久,甜言蜜語很快轉變成貶低與控制。阿凱開始批評她的外表與穿著,說:「如果你愛我,就應該穿得更漂亮一點。」每次小米反駁,他就冷暴力,或指責她「不夠愛他」。
隨著關係進展,阿凱的控制越來越多:干涉交友、檢查手機、質問她和誰聯絡。每次小米想設下界線,他總用一句話壓回去:「如果你愛我,這有什麼關係?」
久而久之,小米開始懷疑自己,把討好對方當作愛的表現。她切斷與朋友的聯繫,也不再做自己喜歡的事,活在阿凱設下的框架裡。
這種情況下,感情中經常會出現這樣的模式:一開始用甜言蜜語,用愛來淡化界限,再用情感操控的方法,讓受害者的自我認同與自我價值慢慢降低,最終被侵蝕,這就是情感操控最可怕的地方。

推薦閱讀:我被情勒了嗎?看清情緒勒索的本質,3步驟擺脫內耗人生。
建立界限,從自我覺察開始
沒有好的界限,不僅會讓我們感覺到有壓力,甚至會動搖關係中的和諧。
如果我們想為自己建立界限,必須非常具體地知道,什麼是可以做的,什麼是不能做的。當我們開啟覺察時,就能清晰地看到自己的界限,進而調整如何行動。
例如,預定作息是11點睡覺,但已經11點卻還不願意去睡,而是繼續追劇、吃零食。這時候,我們可以先想想看,想繼續追劇、想吃零食,是「需要」還是「想要」?
每次在越界時,可以先給自己一個答案。這並不是說如果是「想要」就不能做,而是你可以更清楚地覺察自己,了解什麼時候是「需要」,什麼時候是「想要」,這樣你就能幫助自己做出更合適的選擇。
最後,這本書想跟大家分享的一句話是:清晰的界限,不是要拒人於千里之外,而是要讓彼此都能在愛與尊重中找到真正的自由與平衡。讓我們慢慢練習,找到屬於自己的自由與平衡。
哇賽讀心書,陪你聊聊書

好的愛,有邊界:沒有誰該受傷,從揪心到暖心的50個邊界正念練習
作者:吉祥
出版社:寫樂文化
*完整內容歡迎收聽「哇賽讀心書 ep.58|《好的愛,有邊界》:勇敢畫出關係的自由線」節目內容
文章編輯/戴怡姍
執行編輯/陳亭君
哇賽讀心書 / YOUTUBE影片版

支持哇賽心理學
「理性中帶有溫暖,療癒中帶點知識」
心理學不只是在學校或醫院間被應用的知識,而是要帶到生活中讓更多人了解,融入生活的每一刻。
您的支持將幫助我們持續創作更多有價值的內容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