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總是提不起勁嗎?
事情一樣多,卻一點也提不起興趣去做;以前明明很喜歡的活動,現在卻變得好無趣。
你並不是生病,也說不上是憂鬱或悲傷,只是覺得有點「卡」,好像生活被按了暫停鍵,卡在一種不上不下的心理狀態。
這樣的情形,也許你正經歷一種名為「萎靡」的心理狀態。

「萎靡」不是生病,卻讓人失去活力
「萎靡」是一種心理上的灰色地帶。它不像憂鬱那麼低潮,也不只是單純的倦怠,而是一種對生活無感、缺乏動力的狀態。你可能沒有劇烈的情緒波動,卻感覺不到真正的快樂與活力。
在《萎靡與心盛》這本書中,作者提出了幾個問題,幫助我們自我檢視:
- 「我幹嘛這麼努力?」:曾經認為是份內應該做好的事,如今只想拖延,無論是工作、生活還是日常雜事,都懶得去處理。
- 原本喜歡的事,現在也提不起興趣:發現很多事情開始變得無趣、無聊,甚至覺得膚淺。以前感到開心的活動,如今一點吸引力都沒有。
- 對人際關係感到疲乏:開始疏遠親朋好友,越來越無法投入曾經重視的關係,覺得社交是一種負擔,與人親近越來越困難。
- 一種說不上來的不安感:時常感覺缺少某種讓人生變完整的東西,但卻說不出到底是什麼。

「萎靡」vs.「憂鬱」的關鍵差異
雖然萎靡和憂鬱聽起來有些相似,但兩者的明顯區別在於:
「憂鬱」通常伴隨著長期的悲傷、失去希望,甚至可能出現哭泣、失眠、或自我傷害的念頭。而萎靡,更多的是一種對生活的無趣感,並不會有強烈的情緒低落。
處於「萎靡」狀態的人通常會覺得人生無聊,卻無法找到突破的動力,就像是生活被困在海膽般的狀態,缺乏動力和方向。
不是你太脆弱,而是這個世界太累了
我們常聽到一句話:「生活要自己負責。」
所以當我們不快樂時,第一反應往往是:「是不是我太廢了?」
但這句話忽略了一個關鍵:我們的心理狀態,不只是個人的選擇,也受到整個社會與環境的影響。
例如,臺灣急診室人滿為患、醫護人員長期人力不足的情況,整個醫療體系中的醫事人員,普遍都處於心力交瘁的狀態,就是一個鮮明的例子。
當疲憊成為常態,不再只是少數人的個別經歷,而是整個群體的共同處境時,「萎靡」就不再只是個體問題,而是一種系統性的社會現象。

擺脫萎靡,邁向心盛:找回連結與快樂
當感覺到生活正在一點一滴地消耗著我們的能量,面對這種「萎靡」的狀態,我們可以嘗試從三個面向來調適:
1.建立歸屬感連結
建立真誠的社交聯繫。並不意味著要馬上找到靈魂伴侶或摯友,可以從日常的簡單互動開始。
例如,與常接觸的人打招呼或微笑,或是社交媒體上的留言互動。這些簡單的舉動能夠讓我們的生活中增添一絲溫暖,並且幫助我們逐漸建立歸屬感。
2.表達感謝
在心理學中,感恩被證實能顯著提升心理健康。無論是一句簡單的「謝謝」,或是一封表達感謝的訊息,都能夠讓我們自己的心靈得到滋養,並讓對方感受到他們的付出有被重視。
尤其是對親近家人、朋友之間的感謝,雖然我們習慣了他們的存在,常常覺得不需要特別表達,但事實上,這些看似理所當然的關懷,正是我們生活中的寶貴資源。
3.享受過程中的玩樂
所謂的玩樂,重點在於我們是否真正享受「過程」,而不僅僅是追求「結果」。
以打網球為例,如果你是為了贏得比賽才會開心,那麼打網球就不是玩樂。可是如果你本身就喜歡揮拍、奔跑、流汗的感覺,那打網球的過程,就是一種玩樂。
我們太常專注於結果,卻忘了有時候「過程」才更有價值。就像《葬送的芙莉蓮》中,勇者辛梅爾並非直奔魔王城堡,而是願意在旅途中停留、幫助村民,走遍迷宮的每一個角落。因為旅途本身,就是冒險的一部分。
其實,我們的生活也是這樣。與其急著抵達終點,不如學會欣賞每一步的風景。

最後,面對萎靡狀態,要記得,幸福並不是沒有低潮,而是當低潮來臨的時候,你都能夠找到再繼續往前進的動力。
哇賽讀心書,陪你聊聊書

萎靡與心盛:增強心理韌性的心盛維生素,有效擺脫空虛消沉與疲憊的惡性迴圈,開啟正向能量新動力
作者:Corey Keyes
出版社:方言文化
*本文摘錄編寫自【哇賽讀心書ep65|擺脫萎靡,活出心盛!每天一點改變,找回生活能量】節目內容
文章編輯/戴怡姍
執行編輯/陳亭君
哇賽讀心書 / YOUTUBE影片完整版

支持哇賽心理學
「理性中帶有溫暖,療癒中帶點知識」
心理學不只是在學校或醫院間被應用的知識,而是要帶到生活中讓更多人了解,融入生活的每一刻。
您的支持將幫助我們持續創作更多有價值的內容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