用關係思維化解金錢衝突

家裡的錢誰來管?伴侶關係中,藏在財務衝突背後的情感與需求

經濟學的「相對競爭優勢」告訴我們,金錢管理應讓適合理財而非擅長理財的一方負責,以降低時間與情緒等隱性成本。許多人的金錢觀受到成長背景與依附型態影響,更反映出對安全感與控制感的渴望。真正穩固關係的關鍵,不是誰管錢,而是雙方是否願意理解彼此的心理需求,並在信任與支持中找到共同前進的方式。

你覺得伴侶之間的金錢關係該如何分配呢?

錢,到底給誰管才好?

分開管,還是要給其中一個人管?

這次就讓蔡宇哲心理學博士財務管理專家郝旭烈(郝哥),從心理學與財商的角度,陪你一起討論:親密關係之間,如何在金錢上達成共識?

家中財務,誰來管?

「誰來管錢」表面上看似單純,但實際上若處理不當,很容易導致爭執與內耗。最直接的原則其實很簡單:誰管得比較好,就交給誰來管

這個觀念在經濟學上被稱為「相對競爭優勢」。意思是,每個人都有自己擅長的領域,若把事情交給最合適的人來處理,整體的成本就會最低。這裡的「成本」不只是金錢本身,還包括時間與注意力。

舉例來說,如果雙方都堅持自己要管錢,每天都在爭論誰應該掌握財政大權,實際上消耗掉的卻是更珍貴的時間與精力。這些不斷重複的爭執,不但沒有幫助理財,反而讓家庭或伴侶關係陷入「內耗」。

而內耗不僅會讓金錢沒有得到更好的規劃,連日常生活的效率與情感品質都會下降。對一個家庭、伴侶,甚至公司而言,這都是最不符合財務思維的做法。

金錢觀落差,來自成長背景不同

在伴侶或家庭關係中,關於金錢的爭執不只是理性層面的分配問題,而是深層的情感需求。我們對於金錢的態度,其實受到內在經驗與早期成長環境的影響。

舉例來說,有些人即便不擅長理財,也堅持要掌握財政大權。不是因為他們更會投資或收支,而是「一定要管」,否則就覺得不安。

問題的根本可能源自童年時期的經歷,例如來自經濟拮据的家庭,使他們對金錢特別敏感,甚至產生焦慮。對這樣的人來說,管錢不只是理財技巧,而是一種維持掌控感與安全感的方式。

其次,依附理論提供了另一個角度。依附是我們從小與主要照顧者互動中形成的模式,也會影響成年後在親密關係中的安全感。依附理論分成安全依附焦慮依附逃避依附三種類型。

安全型依附

在嬰兒時期,即使父母暫時離開身邊,也能獨自在陌生空間玩耍。如果長大後,仍維持著安全型依附關係,自然能相信伴侶,放心把錢交給對方。

焦慮型依附

在嬰兒時期,一旦看不到父母就會哭泣,擔心父母再也不會回來。長大後在金錢上,可能會擔心將金錢給伴侶管理會被拿去亂花。因為沒有關係當中的安全感,而會回到金錢上來。透過管理金錢這件事情,來獲得關係上的安全感。

逃避型依附

在嬰兒時期,看不到父母時,會積極尋找父母。但是當父母回來的時候,反而會表現出冷漠、逃避的態度。長大後在金錢上,則傾向各管自管理:你管你的,我管我的,這樣最自在。

(依附理論並非單一決定因素,個人性格特質、社會文化與伴侶間的溝通方式等,皆會交互影響人們對金錢的態度。因此,可以從依附的觀點出發,反思自己與伴侶的狀態,但同時保留空間,理解每段關係都有其獨特脈絡。)

很多人想要掌管財政大權,
不一定是因為會理財,
而是來自於內心的焦慮。

推薦閱讀:在親密關係中,成為彼此的神隊友


與其爭誰管,先理解彼此更重要

伴侶關係中,討論金錢議題,多半集中在「誰比較會投資」、「誰的理財能力比較強」。但如果只停留在這個層面,很容易會忽略真正的核心:金錢其實是關係的延伸

只要兩個人覺得相處的方式彼此都能接受,那才是最重要的。舉例來說,一方覺得錢再賺就有了,另一方卻認為要省吃儉用。因為那位堅持省錢的人,可能來自經濟拮据的家庭,所以習慣用儉樸來確保安全感。

除此之外,另一個角度是需求層級的不同。舉例來說,金錢規劃要買房還是環遊世界?買房可能代表對安全感與生理需求的追求,而環遊世界則更接近馬斯洛需求理論中的自我實現。當一方仍在追求安全感,另一方已經想要追尋更高層次的體驗,如果彼此缺乏理解,便容易產生衝突。

很多人習慣在爭執中堅持「我是對的,你要站在我的立場」。但真正有效的方法,是先去理解彼此觀念的脈絡。唯有在理解的基礎上,才可能產生「我們是一體」的感受,並且向前推進。否則,兩個人始終停留在對立的距離上,無論金錢還是其他議題,都難以達成共識。

問題往往不是表面的「誰管錢」,
而是能不能回到內心,
理解自己和對方的
觀點與期待。

不分你我,培養「我們」的意識

金錢常被認為是感情中最敏感、最容易引發爭執的議題之一。但從心理學角度來看,真正困難的,不是錢本身,而是理解隱藏在金錢背後的情感需求。

如果兩個人在關係中缺乏理解,金錢就很容易變成放大的導火線。當我們能停下來理解彼此,爭執就不再只是誰對誰錯,而是轉向「我們怎麼一起走下去」。

最終,讓關係更穩固的不是誰管錢,而是彼此在金錢背後看見的信任與支持。


蔡宇哲博士

哇賽心理學創辦人兼總編輯

一個研究睡眠、樂於分享知識的心理學家。


*完整內容歡迎收聽「哇賽心觀點 ep.175|誰管錢才更自由?用關係思維化解金錢衝突ft.郝旭烈」節目內容

文章編輯/戴怡姍
執行編輯/陳亭君

哇賽心觀點 / YOUTUBE影片版

哇賽心理學LOGO

支持哇賽心理學

「理性中帶有溫暖,療癒中帶點知識」
心理學不只是在學校或醫院間被應用的知識,而是要帶到生活中讓更多人了解,融入生活的每一刻。

您的支持將幫助我們持續創作更多有價值的內容!
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