藥會不會太溫和?我好像沒感覺

苦口的才是良藥?研究:副作用竟能「騙過」大腦!

我們常說「良藥苦口」,但研究發現,不是藥苦才有效,而是「覺得不舒服」本身就會讓人更相信藥有效。
一項實驗讓參與者使用沒有效成分的噴劑,部分人由於添加辣椒素而感覺刺痛,結果他們在疼痛測試中反而表現更好。因為副作用會啟動大腦的痛感調節系統,讓人對疼痛變得不那麼敏感。

俗語說:「良藥苦口」,指得是有效果的藥物多半讓人不舒服。

但其實這句話反過來說也是成立的:讓人覺得不舒服的藥物,就會比較有效。

副作用越強,越相信有效?

一項研究讓77位健康參與者以為使用了一種強效止痛噴霧,但事實上根本沒有任何止痛成份。相反地,一部分人的噴霧加了辣椒素,噴了以後會讓鼻子燒得你該該叫,而其他則是平平無奇的生理鹽水。

接著所有人接受一個疼痛測試,看看哪個噴霧效果比較好。

結果發現:噴了有副作用、會痛的那些人在疼痛測試的表現比較好,換句話說疼痛感受真的降低了!

研究者認為這是因為副作用讓人覺得「嗯,這東西真有效」,於是就不自覺地期待效果更好,痛感自然也就降低了。這就像是喝中藥時的苦味,讓你覺得那才是正港的療效!


推薦閱讀:《如何讓人改變想法》改變立場只需20分鐘?


為什麼覺得「越痛越有效」?

研究團隊還發現,當人們感受到副作用時,腦內的前扣帶回皮質(rACC)和中腦導水管灰質(PAG)這兩個部位特別活躍,這些區域會調節疼痛感受。

簡單來說,就是副作用啟動了大腦的「痛感調節系統」,讓你對疼痛的感受變得不那麼敏感,痛就沒那麼痛了!這就像是腦袋在安慰你:「這東西有效啦,忍一下就好!」

當然,這也不是說我們要忍受痛苦才能治好病,但這個研究告訴我們,輕微的副作用其實可能在潛意識中幫助我們期待治療的效果更好。這就像吃飯要有個佐料一樣,治療有點「痛」反而更能讓人信服而有效。

小提醒

但是讓人期待副作用也不一定是好的,有可能會有「反效果」(Nocebo Effect)。

當病人對治療過程中的副作用產生負面期待時,反而會感覺症狀變得更嚴重,甚至出現更多的不適。

舉個例子,有些人在服用藥物時,光是看了說明書上羅列的副作用,就可能開始感覺到頭暈、噁心,甚至是那些根本不可能發生的症狀。


主要參考文獻:

Schenk, L. A., Fadai, T., & Büchel, C. (2024). How side effects can improve treatment efficacy: a randomized trial. Brain : a journal of neurology, 147, 2643–2651.


蔡宇哲博士

哇賽心理學創辦人兼總編輯

一個研究睡眠、樂於分享知識的心理學家。


哇賽心理學LOGO

支持哇賽心理學

「理性中帶有溫暖,療癒中帶點知識」
心理學不只是在學校或醫院間被應用的知識,而是要帶到生活中讓更多人了解,融入生活的每一刻。

您的支持將幫助我們持續創作更多有價值的內容!
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