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能夠想像,某個再平凡不過的日子裡面,手機響了,卻收到一個天塌下來的消息嗎?
你生命中最重要的人離開了。
可能還在昨天,你們還一起吃飯,討論之後的安排。今天便毫無預告、沒有道別地,突然從你的生命中離開。
有時候,命運就是不照牌理出牌。
這次Nana心理師、陳亭君臨床心理師與在Threads 上面記錄下喪母日記-《每天都要淑》的子鈺 ,一起帶大家走進那些關於失去、悲傷,如何被溫柔安放的故事。
悲傷,可以既溫柔又喧鬧
面對悲傷,每個人有不同的撐法。有人沉默,有人流淚,而子鈺選擇書寫,並在字裡行間穿插著幽默與自嘲,有時甚至是黑色幽默。
在情緒還太沉重的時候,幽默就像一層柔軟的保護膜,讓人可以隔著距離慢慢靠近。
那些過往的片段、日常的對話、生活的習慣,被一一記錄下來,像是短暫地回到過去,也是為混亂的當下轉移注意力。
這些文字在社群中被越來越多人看見。混著幽默與記憶、不避諱痛苦,也不急著堅強。她用自己的方式,讓人們看見悲傷不一定要是沉重的、安靜的,也可以是邊哭邊笑、邊痛邊活。

不是沒事,是還不能垮下來
在面對重大事件時,大腦常會啟動一種暫時性的保護機制,使人產生類似解離,或情緒感受遲滯的反應。這是一種自然的心理現象,目的在於幫助個體在極端壓力下,暫時維持行動能力。
因此,當親人突如其來地離世,尤其是那些在家族中需要承擔責任的角色的人,往往更需要「暫時把情緒擱置」。直到所有程序告一段落,那些被壓抑、延遲出現的悲傷才會慢慢浮現。
即使身邊的人已經開始落淚,在這樣的時刻,有些人卻可能仍處於一種「還來不及反應」的狀態,甚至能以旁觀者的角度來看待周遭人們的反應。
實際上,當下沒有表現出悲傷,並不代表內心不痛,而是情緒尚未浮現到意識層面。
陪伴,是最溫柔的安慰
每個人走過悲傷的方式不同。有些人需要傾訴,有些人只想沉默,有些人則在漫長的日常裡,慢慢讓情緒自然流動。
作為身旁的人往往會想表達關心,卻難以拿捏距離與方式。一句「你還好嗎?」看似體貼,卻可能讓人感到更無所適從。
因為答案就是「不好」,而即使說了,對話也是陷入尷尬的沉默,一方焦慮地想安慰,想解決,但哀傷並不是能被立刻處理的問題。
最溫柔的支持方式,不是主動靠近、也不是刻意疏遠,而是打開一扇門,讓對方知道:這裡有個空間,願意等他。無論是進來說說話,還是只是靜靜地離開,都是被接納的。

用自己的方式記得愛
華人文化裡,談論死亡與悲傷,往往被視為一件應該是沉重的、嚴肅的籠罩在烏雲之下。
但子鈺的故事提醒我們,哀傷也可以是喧鬧的、有笑聲的。那不是對離去的不敬,而是一種活著的努力,用自己的方式,讓愛延續。
在悲傷裡,哭與笑都是真實的樣子,而你可以選擇用自己的方式,繼續前行。
就像動畫電影《可可夜總會》中所說的:「真正的死亡,是這個世界上再也沒有人記得你。」當我們仍然記得她、說著她的故事,愛與記憶就仍然存在。

推薦閱讀:學習好好道別,也是在學習好好活著

*完整內容歡迎收聽「哇賽療心室 ep.131|悲傷沒有標準,我的方式是地獄梗ft.子鈺」節目內容
文章編輯/戴怡姍
執行編輯/陳亭君
哇賽療心室 / YOUTUBE影片版

支持哇賽心理學
「理性中帶有溫暖,療癒中帶點知識」
心理學不只是在學校或醫院間被應用的知識,而是要帶到生活中讓更多人了解,融入生活的每一刻。
您的支持將幫助我們持續創作更多有價值的內容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