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 年,臺灣 YouTuber 圈內掀起了一陣對心靈成長課程的議題。知名 YouTuber 錫蘭在影片《你的心靈不需要課程》中,蒐集並揭露了部分學員參加「心靈成長團體」的經歷。
他特別提到一類被稱為「大型覺醒團體」的三階段課程,過程會使用極端手法,例如要求學員在眾人面前接受辱罵、貶低,甚至刻意打擊自我認同,藉此營造所謂的「重生」或「覺醒」效果。
從心理學角度來看,這類課程的問題潛藏嚴重風險,甚至可能造成心理創傷。
以下,就從三個方向來談談這類「大型覺醒團體」課程中需要留意的問題:
1. 倖存者偏差
在許多心靈課程的宣傳或學員分享中,我們常聽到有人談論自己獲得了什麼幫助,覺得自己完成了一次重大的成長。
他們的經驗固然真實,但卻不是全貌。因為會站出來分享的,通常是那些撐過課程、沒有受到嚴重傷害的人。
這種現象在心理學上常被稱為倖存者偏差(survivorship bias)。一個經典的例子來自二戰時期。當時軍方想強化轟炸機的防禦能力,於是觀察那些完成任務後飛回來的飛機,統計機身上彈孔最密集的地方,打算在這些區域加裝更厚的裝甲。
然而,這個做法後來被糾正。有人指出:問題不在於回來的飛機,而在於沒有回來的飛機。為什麼油箱部位看起來總是沒有彈孔?因為一旦油箱被擊中,飛機就無法返航,自然也不會出現在觀察名單裡。
同樣的道理,當我們在評估心靈課程時,如果只看見那些「飛回來的人」──也就是課程結束後感覺良好、願意分享的人──就會落入同樣的偏誤。
真正需要被重視的,還包括那些因為課程方式而受到傷害,焦慮惡化甚至崩潰的人。只有同時納入這些隱藏的代價,我們才能更全面地判斷課程的價值。
2. 不好的方式也可能有好的結果
另一個常見的誤解,是把「好的結果」當成「方法正確」的證明。這在教育或自我成長的脈絡裡尤其常見。舉例來說,許多人在求學過程中,曾經歷過特別嚴格的環境。老師或家長可能會使用體罰,甚至以羞辱的方式作為「激勵」。
像是錯一題就被打一下,或是聽到侮辱性的話語:「你怎麼這麼笨?這麼簡單都學不會?再這樣下去,你就沒出息了!」這些言語或行為在當下被合理化為一種鞭策。
確實,有些人在這樣的環境下,最後成績進步了,甚至進入理想的大學,找到穩定的工作。這些案例往往被拿來作為「嚴格教育有效」的證據。
然而,這種看法忽略了另一群人:那些因為體罰或羞辱而自信心被摧毀的人。他們可能因此對學習產生恐懼,甚至在長期壓力下發展出焦慮或憂鬱。
同樣地,在心靈課程中,即使有人短暫感覺被激發,並不意味著方法沒有問題。
3. 有效不見得就安全
還有些參加過心靈課程的人會說:「課程本身是好的,只是某些人不適合,問題不在課程,而在於他們自己。」這樣的說法聽起來似乎合理,但卻忽略了一個關鍵:在評估任何方法的時候,不能只看效果,還必須同時考量它的安全性。
舉例來說,過去曾經有一款非常知名的減肥藥「芬芬」(Fen-Phen)。它確實有效,許多人因此成功減重,甚至還是經過臨床試驗後合法上市的藥物。然而,隨著使用者增加,陸續出現嚴重的副作用案例,研究發現大約有 20%~30% 的使用者會出現心臟相關問題。最終,儘管這個藥物確實能幫助減重,仍因風險過高而被迫下架。
同樣的標準也應該適用在心靈課程上。如果有人告訴你,一門課程可以幫助心靈成長,但同時有 20% 的機率可能讓你產生心理創傷或徹底崩潰,你還會願意參加嗎?
因此,當有人強調「課程對部分人有效」時,我們必須進一步追問:這些效果是建立在什麼代價之上?
若過程中存在極端操弄,導致不少人受到嚴重心理傷害,那麼這樣的「有效性」其實並不值得肯定。
推薦閱讀:高手都在追求「心流」?研究:用得好是利器,用過頭是壓力!
別辜負自己想成長的初衷
追求心靈成長本身並沒有錯,但若是誤入某些不當的課程,原本想要獲得支持與力量的初衷,反而可能變成新的傷害來源。
因此,在理解了這些潛在問題之後,下一步就是篩選。如何分辨哪些課程值得信任,哪些則需要保持警覺?
心理人看心靈成長課程下篇,將提供更具體的依據,幫助我們辨別哪些課程值得信任,哪些則需要保持警覺!

*完整內容歡迎收聽「哇賽心觀點 ep.143|你的心靈真的不需要課程嗎?破解心靈成長迷思!」節目內容
文章編輯/戴怡姍
執行編輯/陳亭君
哇賽心觀點 / YOUTUBE影片版

支持哇賽心理學
「理性中帶有溫暖,療癒中帶點知識」
心理學不只是在學校或醫院間被應用的知識,而是要帶到生活中讓更多人了解,融入生活的每一刻。
您的支持將幫助我們持續創作更多有價值的內容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