蔡依林9點半就睡,我也要向他看齊,從今以後早點睡!?
等等!事情沒有那麼簡單!
重點從來不是幾點睡,而是「你有沒有一個規律、穩定的作息」。
蔡依林的作息,是她長年累月的生活習慣、工作模式、壓力調適等等,點點滴滴形塑出來,屬於他自己的最佳節奏,並不是單純早睡而已。
每個人作息,都是生活的縮影,被工作、家庭、興趣與社交等生活點滴所塑造。
與其糾結在幾點上床,不如學習瞭解自己的睡眠品質,找到最佳狀態。有三個簡單又實用的指標,能幫助你輕鬆評估:
1. 規律作息:穩定勝過一切
這點是好眠的基礎。不管是晚上9點半還是凌晨1點睡,只要你能維持固定的時間上床、固定的時間起床,身體就會形成一個穩定的節律。
這就像是給身體一個明確的指令:「現在是休息時間了!」長期規律的作息,身體與大腦知道怎麼配合,在入睡時能較快進入深層、修復的階段。
不僅如此,研究也發現:睡眠較規律者的全死亡風險低了20-48%、癌症死亡風險低了16-39%、心血管疾病死亡風險低了22-57%。
很多人都輕忽的規律作息的重要性。
2. 睡足時數:讓身體充飽電
睡眠時間長短因人而異,但對多數成人來說,7至8小時是理想範圍。睡得飽,身體才有足夠的時間進行修復與再生。
你會發現,充足的睡眠能讓你白天思緒清晰,專注力穩定,不需要靠咖啡因硬撐。
當你每天醒來都感覺精神奕奕、充滿活力,那恭喜你,表示「睡眠債」都還完,無債一身輕!
推薦閱讀:面臨重大考試一定得熬夜,最少該睡多少呢?
3. 睡前儀式:讓入眠更順利
「睡前儀式」就像是給大腦發出的準備入睡訊號。它可以是任何能讓你放鬆的固定活動,例如:沖溫水澡、閱讀紙本書、聽點輕柔的音樂或哇賽心理學podcast。
這些重複、平靜的行為,能幫助你從白天的忙碌模式切換到夜晚的休息模式,減少入睡的困難,也能減少睡眠中斷的機會。
推薦閱讀:睡前要怎麼滑手機才不會影響睡眠?
好眠,每個人都有專屬節奏
早睡或晚睡不是重點,重要的是,你是否找到了屬於自己的最佳好眠節奏,並且能長期維持。
看到名人的分享不需要跟他一樣,反而是趁機問一下:「我的身體,現在需要什麼?」,來找到最適合自己的解答。
推薦閱讀:週末睡好睡滿是補眠還是傷身體?
參考資料:
Windred, D. P., Burns, A. C., Lane, J. M., Saxena, R., Rutter, M. K., Cain, S. W., & Phillips, A. J. K. (2024). Sleep regularity is a stronger predictor of mortality risk than sleep duration: A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. Sleep, 47(1), zsad253. https://doi.org/10.1093/sleep/zsad253

文章編輯/戴怡姍
執行編輯/陳亭君

支持哇賽心理學
「理性中帶有溫暖,療癒中帶點知識」
心理學不只是在學校或醫院間被應用的知識,而是要帶到生活中讓更多人了解,融入生活的每一刻。
您的支持將幫助我們持續創作更多有價值的內容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