夏夜好眠不煩惱

太熱睡不好?「夏季失眠」的誤區與好眠法

夏季高溫會干擾人體的體溫調節機制,導致入睡困難與睡眠品質下降。維持低溫舒適的臥室環境、保持通風、多補充水分及選用涼感寢具,有助於改善炎熱天氣下的睡眠狀況。透過調整生活習慣與環境,即使在酷暑中也能享有一夜好眠。

夏天一到,就特別難入睡嗎?

入夜後氣溫依舊悶熱、翻來覆去難以入眠,甚至半夜頻繁醒來,這是許多人在夏天經常出現的困擾。

高溫確實會對睡眠造成實質影響,而且不僅僅是體感不適。從睡不著、睡不深,到睡不久。

究竟為什麼高溫會影響睡眠?

本篇文章將從睡眠科學的角度出發,帶你深入探討,並且提供四項實用的調整原則,幫助你在炎熱季節中,也能穩定入睡、好好休息。

高溫干擾你的入睡機制

夏天睡不好,其實和我們的體溫調節機制有關。這也是為什麼睡前泡熱水澡或泡溫泉會對入睡有幫助,因為泡澡結束、身體回到室溫環境時,會開始啟動散熱過程。這個過程會讓核心體溫逐漸下降,而核心體溫的下降,正是入睡的關鍵條件之一。

但是當外在環境過於炎熱時,這樣的降溫機制會受到阻礙。例如臥室溫度太高、空氣不流通,都會讓體內熱氣難以有效排出,體溫不易下降,難以入睡。

即使已經睡著,高溫環境仍會干擾睡眠品質。有研究指出,高溫不僅影響入睡時核心體溫的下降,也會導致夜晚清醒中斷睡眠的次數變多,減少深層睡眠的比例。

簡單來說,環境太熱時,睡眠會變得比較淺,也更容易醒來,導致整體休息效果不佳


推薦閱讀:夜晚睡眠差,情人變敵人?


夏日睡眠誤區

高溫容易干擾我們的睡眠,甚至會因而衍生出一些錯誤的應對方式,讓睡眠狀況更加惡化。

(X)睡不好就提早上床

前一晚因為太熱而睡不好,隔天晚上會想提早上床「補眠」。但若生理時鐘尚未進入入睡節奏,反而容易躺床卻睡不著。維持穩定的就寢與起床時間,才是維持良好睡眠品質的基礎。

夏天日出早、氣溫上升快,讓人容易提早醒來。若連續幾天都比平常早醒,不妨順其自然地起床,享受清晨靜心片刻。

(X)不在床上睡,或常在床上保持清醒

要盡量避免睡在床以外的地方,也要避免長時間清醒地待在床上。

若因為悶熱而在床上輾轉難眠,建議不要強迫自己躺在床上等待睡意。

長時間清醒地待在床上,會讓「睡不著」這件事與床鋪產生負面連結,久而久之可能一躺下就開始感到焦躁不安。這時可以起身,到其他空間稍作放鬆,等有睡意再回床休息。

(X)喝啤酒助眠

炎熱的夜晚,來一杯冰啤酒降溫,舒暢又涼爽。但實際上酒精會對睡眠產生負向影響

因為酒精代謝的過程當中,會使用體內的水分,一定程度地會脫水。晚上的時候,也會讓我們出汗,所以酒精不太適合用來幫助入眠。

(X)白天活動不足

白天的高溫天氣讓人不想出門活動,尤其是長時間待在冷氣房的上班族。但白天若是活動量不足,會導致晚上難以入睡。

即使無法外出,也可以在較涼爽的時段或室內做些簡單運動,例如健身房訓練或墊上運動,幫助身體消耗活動量。


推薦閱讀:睡眠五大迷思你知道幾個呢?


打造涼爽好眠的夏夜環境

外在環境過於炎熱,提供一個幫助身體降溫的睡眠空間,就是提升睡眠品質的關鍵。

一起來檢視這四個原則,是不是有調整的空間,來讓自己更好入睡:

1.保持室內空氣流通

研究建議平時儘可能讓睡眠環境維持通風,幫助房間降溫,例如開窗引入戶外空氣,或是搭配電風扇和冷氣使用。

2.臥室溫度維持在舒適低溫

為了幫助核心體溫下降,臥室最好維持在較低的溫度。一項馬來西亞研究則指出,23°C 到 28°C 為適宜範圍。不過因為每個人對溫度的接受度不同,依據個人習慣與居住地調整冷氣溫度即可。

3.白天多喝水

水分充足能促進體溫調節,對晚上的睡眠也有幫助。研究指出,即使像駱駝這樣的動物,缺水時體溫調節節律仍受到影響,顯示水分攝取與體溫有密切關聯。越熱的日子,更要記得適量補水,這不只是為了口渴,也是為了幫助身體晚上可以順利入眠。

4.選用涼感衣物與寢具

穿著輕薄、透氣的棉質睡衣,有助於身體散熱,減少身體被布料包覆的不適感。寢具方面,可以挑選涼感材質或涼蓆等設計,讓你在悶熱夜晚也能稍微降溫提升整體舒適感。


推薦閱讀:《好好休息》心不累、身體不疲憊、大腦不報廢的好眠人生實踐法


降溫之餘,也降焦慮

高溫確實會讓睡眠變得困難,但也不需要太過焦慮。理解自己的身體需要什麼,然後一點一點調整回來。

維持一致的作息、讓環境幫助你降溫、適度活動身體、補充水分,這些看起來很基本的事,反而是讓身體恢復穩定的關鍵。

夏天不一定只能睡不好,只要調整得當,悶熱不再是你和睡眠之間的阻礙。


蔡宇哲博士

哇賽心理學創辦人兼總編輯

一個研究睡眠、樂於分享知識的心理學家。


*完整內容歡迎收聽「好眠補給站 ep.08|熱爆!天氣炎熱時的好眠原則」節目內容

文章編輯/戴怡姍
執行編輯/陳亭君

哇賽心理學LOGO

支持哇賽心理學

「理性中帶有溫暖,療癒中帶點知識」
心理學不只是在學校或醫院間被應用的知識,而是要帶到生活中讓更多人了解,融入生活的每一刻。

您的支持將幫助我們持續創作更多有價值的內容!
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