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《別人怎麼對你,都是你教的》:關係裡,我們也有選擇權
我們習慣在關係中默默承受,卻忘了沉默與退讓,本身就是一種訊號。
那些看似無聲的反應,其實正在教會對方如何對待我們。
練習讓付出被看見、表達時不再先道歉,也不再把情緒藏在「沒關係」後面。當你願意說出自己的感受,關係才有機會重新被調整。

我們習慣在關係中默默承受,卻忘了沉默與退讓,本身就是一種訊號。
那些看似無聲的反應,其實正在教會對方如何對待我們。
練習讓付出被看見、表達時不再先道歉,也不再把情緒藏在「沒關係」後面。當你願意說出自己的感受,關係才有機會重新被調整。

科技越來越便利的時代,孤單感卻悄悄升高。根據調查,國人每兩個人中就有一人經常感到孤寂。孤獨或許無法避免,但我們可以學著與它共處,建立支持系統,也與自己成為朋友。
學會高品質的獨處,是走出空虛、擁抱安全感的溫柔練習。

有時候,我們會因為某個「不夠好」的地方而感到不安,甚至不敢讓人看見真實的自己。這樣的焦慮,不只發生在大人身上,孩子也可能正在經歷。容貌焦慮影響的不只是外表,還可能動搖自我價值與心理健康。
一起學習如何理解這些不安,並陪孩子更自在地看見自己。

不是你太敏感,只是太習慣壓抑自己。
真正的愛,不會讓你失去自己,而是讓你更清楚自己是誰。
當你學會拒絕,才開始真正照顧自己。
設下界線,是為了讓彼此都自由。

同理心並不總是平均分配給每個人。對「自己人」容易產生共感,對「他群」則常帶有偏見與距離。這不只是認知差異,更是人性的展現。雙重標準或許無法完全消弭,但理解觀點差異,能讓彼此的相處多一點寬容與理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