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當孩子作弊?打罵之外的選擇,培養孩子的堅韌與自尊
孩子作弊時,背後的原因往往不僅是表面上的誘惑,還可能包括來自家長或學校的期望壓力、自我期許過高、缺乏動機或面對失敗的恐懼等。了解孩子的內心掙扎,並耐心引導,而非急於處罰,是幫助孩子成長的關鍵。
孩子作弊時,背後的原因往往不僅是表面上的誘惑,還可能包括來自家長或學校的期望壓力、自我期許過高、缺乏動機或面對失敗的恐懼等。了解孩子的內心掙扎,並耐心引導,而非急於處罰,是幫助孩子成長的關鍵。
當我們卡在一個問題上時,與其硬撐,不如暫時中斷、轉去做一件無關但需專注的小事。研究發現,這樣的「有效休息」能幫助大腦擺脫錯誤線索的干擾,重新看清問題本質。關鍵不在於等待靈感,而是讓固著的思路慢慢淡化,給真正的解法浮現空間。休息,不是逃避,而是讓思緒重新整理的主動選擇。
每天持續做一件小事,看起來微不足道,卻可能帶來驚人的改變。美國男子喬恩.薩瑟蘭連續 55 年每天跑至少 1.6 公里,從未間斷,創下世界紀錄。當「我是一個每天跑步的人」變成信念,堅持就變得比放棄更自然。這正是讓好習慣長久維持的關鍵。
案件發生時,受害者必須依據自己的記憶來指認兇手,這是司法程序中再正常不過的一環。但心理學研究指出,記憶並非如錄影重播般準確,而是會隨著情緒、暗示與重複回想而不斷重建。人在極度壓力下,可能根據模糊印象做出錯誤的辨識,卻深信不疑。理解記憶的限制,是司法避免冤錯、實現正義的重要一步。
投資決策不只是數據與分析,更是一場心理攻防戰。我們常受到錯誤的機率直覺、無關的資訊干擾,甚至被壓力與身體狀態左右判斷。想要做出好決策,得先學會辨識這些非理性干擾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