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腦不是用來24小時工作的

《大腦不疲勞》每天都好累,可能是大腦過勞,3個重點找回平衡!

有時候,我們累的不只是身體,而是大腦過勞不下班。
從醒來需要咖啡才能啟動、白天多工切換不停,到晚上腦袋停不下來,這些看似平常的小習慣,其實都是大腦疲勞的警訊。
掌握睡眠、飲食到生活節奏三大重點,讓大腦重新獲得喘息的空間。

有時候,你會不會覺得自己一直在忙,可是卻越忙越累?
明明睡了一整晚,起床卻像腦袋還沒開機;
白天處在滿滿的訊息、信件和待辦事項之間,不斷切換焦點;
晚上,好不容易躺上床,思緒還在跑,腦袋停不下來。

如果你看到這裡會忍不住點頭,那你可能也有「大腦疲勞」的狀況。

今天要介紹的這本書《大腦不疲勞》。作者蘿米・穆許塔克是一位神經科醫師,曾經也是個不折不扣的完美主義者。直到有天,因為得了罕見的神經系統疾病被迫停下腳步。

作者認為焦慮、分心、失眠、情緒起伏,看似零散,其實往往有一個共通的根源:我們讓大腦太忙了。

大腦五種疲勞的情境:你中了幾項?

當我們覺得疲勞,有時並不只是身體疲倦,而是大腦早就過勞,一直都沒下班。以下是書中提到五種常見的問題情境,不妨一起來檢查看看,自己中了幾項:

1.沒有咖啡因就像沒開機

早上醒來,如果沒有來一杯咖啡或茶,就覺得整個人像還沒開機一樣,彷彿身體醒了,靈魂還沒上線。

2.陷入多工地獄

工作時總是同時開著信箱、簡報、網頁,一有空檔還不時切到購物網站或 YouTube 偷偷調整心情。看似忙碌,其實大腦正在高速切換焦點,這種「偽多工」不但效率低,還會讓人更快耗盡心力。

3.待辦清單永遠列不完

今天才劃掉一項任務,立刻又冒出兩項新的工作。清單長得比完成還快,讓自己喘不過氣來。

4.下班後需要「過度儀式」

下班回到家後,一定得滑手機、追劇、吃甜食、開瓶酒,幫自己製造一點下班儀式,才能慢慢鬆一口氣。

因為身體雖然下班了,大腦卻還沒跟上,需要一個過度儀式才可以讓自己鬆一口氣。但若是過度儀式選得不好,反而會讓大腦更疲累。

5.休息時腦袋停不下來

明明已經關燈在床上準備入睡,腦袋卻停不下來,想著白天說過的話、明天要處理的事、人際關係的煩惱。

身提起來了,靈魂還沒醒。起床沒喝咖啡,就像沒開機一樣

壓力如何影響大腦?

壓力本身並不是壞東西。適度的壓力可以提升專注力與反應力,幫助我們應付挑戰。可以把壓力想像成一場雨,而我們的身體與大腦,就像城市裡的排水系統。

如果排水系統暢通,即使下再大的雨也能順利排出,不會造成負擔。但若排水系統阻塞,或雨勢太大太久無法宣洩,就會導致淹水。同樣地,當壓力累積超過我們能負荷的程度時,大腦就會進入一種過度忙碌與疲勞的狀態。

面對壓力時,身體會啟動一個稱為 HPA 軸的生理系統,從下視丘、腦下垂體一路連接到腎上腺,促使腎上腺釋放出壓力荷爾蒙—皮質醇。皮質醇能讓我們更敏捷、集中注意力,適應戰或逃的情境。

但如果長期處在壓力環境下,系統一直開啟,皮質醇一直累積,會造成免疫系統的混亂。導致免疫細胞誤判、失控,釋放大量的發炎物質。發炎物質會隨著血液進入大腦,對神經元造成刺激,引發神經發炎。產生記憶力變差、反應變慢、情緒焦躁不安、睡眠品質下降等情況。

而這種狀態又會形成惡性循環:壓力讓你睡不好、心情差,又進一步難以紓解壓力,發炎狀態就不斷擴大。久而久之,大腦就像一個失控的指揮中心。


推薦閱讀:資訊焦慮、囤積物品,都是因為《大腦不滿足》


打造不過勞的大腦日常

前面談過壓力與大腦疲勞的惡性循環,那我們到底該怎麼做,才能讓大腦真正休息、不再處於過載狀態?掌握以下三大重點,幫助你的大腦慢慢下班。

1.睡眠

睡眠是大腦修復疲勞的關鍵,尤其是深層睡眠階段。但壓力會干擾這個過程,導致你淺眠、多夢、半夜醒來,醒後反而更累。

要提升睡眠品質,最簡單但常被忽略的一點是:睡前30分鐘不要滑手機。因為手機的藍光會抑制褪黑激素的分泌,延後入睡時間。除此之外,滑社群、看影片會讓思緒過於活躍,等於強行叫醒原本想休息的大腦。

不妨為自己安排一段「低光線、低刺激、低參與感」的睡前過渡時光,像是聽音樂,聽 podcast,讓思緒慢慢沉澱。

2.營養補充

前面有提到,壓力會直接影響到大腦跟身體,甚至會引發神經發炎反應。壓力並非只存在於心理,需要同時從生理與心理層面下手。

如果將身體比擬為城市的排水系統,營養補充就像強化城市排水系統的管線與彈性,讓我們在面對突如其來的壓力時,也不容易「淹水」。

最理想的方式,當然是養成均衡飲食、攝取原型食物的習慣。但如果飲食攝取上有偏頗,也可以考慮加入保健食品的輔助。

3.重新設計生活節奏

現代生活節奏太快,大腦幾乎沒有真正靜下來的空間,醒來就看手機、出門工作、參加會議。

可是大腦不是設計來 24 小時工作用的。生活中我們必須要在動跟靜之間取得一個平衡,太過於偏哪一邊都不好

每天為自己安排一段「不做任何輸入、不需任何回應」的小時段,讓大腦短暫脫離外界資訊的牽引。例如醒來後的 20 分鐘、午休後的 10 分鐘,或睡前 30 分鐘。你可以曬太陽、泡茶、吸貓、整理盆栽,什麼都不做也沒關係,暫時停止輸入與輸出,讓大腦回到最原始的平靜狀態。

重新設計生活的關鍵原則在於:重要的不是你做了什麼,而是你不要做什麼。

幫壓力找出口,幫大腦留空白

在這個什麼都講求效率的時代,我們常常以為,只要撐過去,就能解決問題。但是當壓力迎面而來,超出負荷時,大腦就像一座排水不良的城市,日復一日承載著過多的訊息與情緒,終究會出現問題。

壓力不見得是壞事,關鍵在於有沒有適當的紓解空間。真正的休息,不是把生活丟下,而是學會和自己的節奏重新對齊。

從今天開始,練習放慢一點點,讓大腦真正下班。

給大腦一點空白,他會回報你更穩定的情緒,更清晰的思緒,以及活著的餘裕

哇賽讀心書,陪你聊聊書

大腦不疲勞 書封

大腦不疲勞:只要8週擺脫焦慮、壓力、失眠和疲憊,重啟活力人生

作者:蘿米.穆許塔克

出版社:天下文化

蔡宇哲博士

哇賽心理學創辦人兼總編輯

一個研究睡眠、樂於分享知識的心理學家。


*完整內容歡迎收聽「哇賽讀心書 ep.78|我太努力,卻讓大腦過勞了。如何從根本找回平衡?《大腦不疲勞》」節目內容

文章編輯/戴怡姍
執行編輯/陳亭君

哇賽讀心書 / YOUTUBE影片版

哇賽心理學LOGO

支持哇賽心理學

「理性中帶有溫暖,療癒中帶點知識」
心理學不只是在學校或醫院間被應用的知識,而是要帶到生活中讓更多人了解,融入生活的每一刻。

您的支持將幫助我們持續創作更多有價值的內容!
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