什麼是倦怠?
週日下午,明明還有半天的休息時間,但一想到明天要上班,壓力就慢慢湧上來、心情也變得低落。或是早上鬧鐘響了,你賴在床上,不是不願意去上班,也不是多討厭工作,但就是「提不起勁」。
這種狀態,就是「倦怠」,像一顆被過度使用的電池,即使充飽電,也撐不了多久。
在這個忙碌的社會中,我們都可能會遇到倦怠的困境。不管是工作壓力過大,還是生活節奏太快,倦怠往往悄然來襲,讓我們失去動力,感到無力且疲憊。

倦怠的三種類型
《我得了不想上班的病》本書的作者 Emily Ballesteros,就曾因為長期的工作壓力而陷入倦怠、經歷漫長的低谷。
所以,她決定以自己為實驗對象,深入研究倦怠的根本原因與解決方法。成功走出困境後,她也開始幫助更多人,並成為專職的倦怠管理師。
她將倦怠分為三種類型:過勞型、社交型與無聊型倦怠,幫助我們辨識自己的狀態,從倦怠中找回生活的活力與平衡。
1. 過勞型倦怠
- 你常說自己很忙,別人也覺得你很忙。
- 總覺得一天的時間不夠用。
- 當有新的機會或資訊沒跟上時,會感到焦慮或內疚。
- 總對自己說:「只是最近比較忙,過一陣子就好了。」但一年 365 天,你都在說同樣的話。
過勞型倦怠的人往往長期處於高壓狀態,無法真正放鬆。因為當一個人不斷燃燒自己,犧牲時間與需求,最終只會導致精力耗竭。
如果你總是在等「這陣子忙完就好了」,那麼你的人生,可能會一直忙到結束。
所以,這類型的人最需要的,不是再更努力,而是學會適時放手。

2. 社交型倦怠
- 大家總說你是個「可靠、樂於助人」的朋友、家人或同事。
- 你常常覺得:「拜託都不要有人約我,我想消失一陣子。」
- 總有些「應該做」的事等著你,而且如果沒有人要求,你根本不會主動去做。
- 當有人邀請你參加活動時,你的第一個反應不是開心,而是「唉好麻煩。」
社交型倦怠來自於對人際關係的過度投入,導致壓力累積。這類型的人往往害怕拒絕,擔心因此失去人際關係,但長期下來,會讓自己越來越疲憊。
如果把「讓所有人開心」當成自己的責任,那你終究會被壓垮。就連曾經讓你感到溫暖的社交,都可能變成一種壓力,甚至讓你對「跟人相處」這件事開始排斥。
給這類型的人的提醒是,人際關係本來就需要互相經營,真正的朋友,不會因為一次拒絕就離開;會因為一次拒絕而離開的,可能本來就不是朋友。

3. 無聊型倦怠
- 看到別人對生活充滿熱情時,你不是感到開心,而是覺得嫉妒,甚至無法理解他們為什麼那麼有動力。
- 你知道自己不喜歡現在的工作或生活狀態,但卻提不起勁改變。
- 對自己的未來缺乏信心,甚至覺得「人生就這樣吧,沒有什麼好期待的」。
- 不記得上次做讓自己興奮、覺得有趣的事情是什麼時候了。
無聊型倦怠是對生活缺乏熱情與參與感,常發生在長期處於固定模式的工作者,或生活缺乏變化的人。
長期處在這樣的狀態容易慢慢演變成「萎靡」——不知道自己在幹嘛,但也沒力氣去改變。
這並不是因為工作太累或社交太多,而是生活缺乏刺激、沒有啟發性的體驗,導致內心慢慢變得麻木。
這類型的人要知道的是,其實你不是討厭你的生活,只是習慣了對它無感。試著跳脫舒適圈,找尋新的挑戰,或許會有不同的體驗。

找回生活節奏,走出倦怠循環
你是否在過勞型、社交型或無聊型倦怠中看到了自己的影子?
其實,倦怠只是提醒我們,該調整步調、重新找回內在動力。而改變也不需要劇烈的行動,從小地方開始,就能讓你找回掌控感。例如:
- 讓一天從放鬆開始:每天醒來時,不要第一時間拿起手機查看訊息,而是讓自己擁有幾分鐘的緩衝時間,可以泡杯咖啡、翻幾頁書,我們可以主動選擇要如何展開一天。
- 降低目標的門檻:如果覺得「每天運動30分鐘」太難達成,那就改為「運動5分鐘」吧,這樣目標會變得更容易執行。
「這麼努力生活,不是為了讓自己變得更累,而是為了讓自己活得更好。」
當你發現自己處於倦怠狀態時,不妨停下來,調整步調,給自己一點喘息的空間。透過小改變,你能找回生活的主導權,讓倦怠不再成為無法突破的困境。

哇賽讀心書,陪你聊聊書

我得了不想上班的病
作者:Emily Ballesteros
出版社:時報出版
*本文摘錄編寫自【哇賽讀心書ep66|《我得了不想上班的病》破解倦怠三類型,自我充電有動力!】節目內容
文章編輯/戴怡姍
執行編輯/陳亭君

支持哇賽心理學
「理性中帶有溫暖,療癒中帶點知識」
心理學不只是在學校或醫院間被應用的知識,而是要帶到生活中讓更多人了解,融入生活的每一刻。
您的支持將幫助我們持續創作更多有價值的內容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