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hopping Cart

購物車內沒有任何商品。

對不起,我有一個小小的建議...

《別人怎麼對你,都是你教的》:關係裡,我們也有選擇權

我們習慣在關係中默默承受,卻忘了沉默與退讓,本身就是一種訊號。
那些看似無聲的反應,其實正在教會對方如何對待我們。
練習讓付出被看見、表達時不再先道歉,也不再把情緒藏在「沒關係」後面。當你願意說出自己的感受,關係才有機會重新被調整。

你有過類似的經驗嗎?

和同事一起加班到很晚,把部門重要的專案完成。

結果隔天,主管在早會上就公開稱讚了那個同事,完全沒有提到自己。但也不敢跟主管反映這件事情,怕講了以後像是在爭功勞一樣。

這種時候,我們往往會心想:「別人都沒有看到我們的努力,真是不公平。」

今天要介紹這本書《別人怎麼對你,都是你教的》,作者黃啟團想表達的,不是要我們一直檢討自己,也不認為別人這麼對待是正確的。而是要讓我們看見,在一段關係中,我們是如何表達自己?

無論是沉默,或者退讓,其實都是在「示範」別人可以如何對待我們。

我是個「老好人」

小時候,我們是不是常聽到:「哎呀小孩子不要插嘴。」、「你不要那麼計較。」、「哎呦,你怎麼這麼情緒化?」

但是其中隱藏的淺台詞其實是:「你要讓別人舒服,不要造成別人的麻煩,你才值得被愛。」

當我們這麼認知的時候,就會壓抑自己內心的一些聲音,去壓抑不滿,學會察言觀色。漸漸地以為:讓整個關係、讓大家好的方法,就是要縮小我自己,讓我自己的聲音消失。

關於人際關係,最常談論的就是「界線」。很多人總是先考慮別人的需求,害怕別人不高興,覺得:「我如果拒絕別人,是不是我就不夠善良?」久而久之,就會變成是一個分不清楚自己與他人界線的老好人。

這些沒有意識的自我壓縮,就是一種「自動化的思維」,不是經過深思熟慮的選擇,而是從小到大我們學會的反應。而這種模式,也一點一滴「教會了別人」怎麼對待我們

無意識的自我縮小,變成了我們跟世界的互動方式,也會默默交會別人,可以這樣對我們。

推薦閱讀:《好的愛,有邊界》你可以拒絕,而依然被愛


信念決定你的情緒

在心理治療中,有一個經典的概念是「ABC理論」。可以幫助我們回頭檢視一下,在這個情緒反應中,是否來自於一個自己沒有注意過的信念。

•	A(Activating Event):事件,發生了一個事件。
• B(Belief):信念,你對這個事件的信念或是解釋。
• C(Consequence):結果,你所產生的情緒或是反應。

舉例來說,一開始的故事中,主管沒有稱讚我、沒有看到我的努力,是 A(事件)。然後,我們會有情緒反應:生氣、委屈、焦慮,這是 C(結果)。

很多人會以為是A影響C,因為那個人那樣對我,我才這麼不舒服。但其實,真正影響我們情緒反應的,是中間那個 B,也就是你對這個事件的「信念」與「解釋」

這些信念可能是從小到大,從家庭來的暗示、老師的評語,或社會文化所鼓勵的。長大以後,信念從來沒有被更新過,就像是自己在服從自己早就已經寫好,又很老套的內心劇本。

所以關鍵不是「別人怎麼對你」,而是「你心中的聲音,到底告訴了你什麼」。

改變關係,從三件小事開始

沉默、忍耐或犧牲,可能是曾經保護我們、讓我們成長的方式。但如果想要更自在、被理解。需要「多一點表達」,讓別人知道你的立場。

可以從以下三個日常的小練習中,開始拿回一點點選擇權:

1.說出自己的貢獻

讓別人知道「你有在場,而且你有付出」。語氣平和自然就好,表達自己,但不過度地強調自己做得多棒,才不會讓人家覺得你在刷存在感、你在想要搶功勞。

以開頭職場的例子,你可以這麼說:「在專案當中,我主要負責協調流程的部分。這部分真的挺複雜的,我學到了不少。」

2. 少說一句「不好意思」

「不好意思」聽起來似乎很禮貌,可是仔細想一想就會發現,我們常講「不好意思」不是真的在道歉,而是一種「習慣性」的自我縮小。

這樣子的說法其實就是在告訴別人:「我不確定這樣子講可不可以,怕講了打擾到別人,所以我先說不好意思。」

一般的情境底下,我們可以試著直接說:「我想表達一下我的想法。」職場上你也可以這麼說:「我有個建議想要補充一下。」或者是:「剛剛那一段討論,我有個不一樣的想法,我想要跟大家分享。」

重要的是,我們可以有聲音,也可以有立場,不需要感到抱歉

3.用第一人稱來表達自己的情緒

先用「我」開頭,把自己的感受說出來。不用很大聲,也不需要很激動。

比方說,你可以說:「剛剛那句話,我聽了感覺好像有點被否定。聽起來我內心其實有一點不舒服。」

在職場上,也可以說:「我有點緊張,這個專案對我來講其實壓力滿大的。」

試著用「我」開頭,不是要控訴,是要讓對方知道「你的感受是什麼」、「你在意的是什麼」。

※小提醒:在講這些話的時候,語氣要平和,我們要表達的是「需要」,而不是「責備」。

有時候讓別人看見你,不一定要變的多強,而是多一點表達,讓別人知道多一點關於你的想法。

不只是要改變他人,更是要找回自己

生活中,我們常常被自己的自動信念牽著走,而沒有發現自己一直在複製某一種內心的劇本。

只要我們開始願意說出:「我也有參與」,少說一句「不好意思」,練習承認「我有什麼感覺」。就已經開始用一個新的方式,來重新「教」別人怎麼對待我們自己。

因為你讓情緒有一個出口,也讓關係有一點點的空間,讓大家知道:「我們之間的互動,會需要做一點點的調整。」

這些微小的行動,看起來似乎只是單純在對別人說話,但其實最終是在告訴自己:我也值得被看見、被理解,也被尊重。


哇賽讀心書,陪你聊聊書

別人怎麼對你 書封

別人怎麼對你,都是你教的

作者:黃啟團

出版社:寶瓶文化

蔡宇哲博士

哇賽心理學創辦人兼總編輯

一個研究睡眠、樂於分享知識的心理學家。


*完整內容歡迎收聽「哇賽讀心書 ep.73|別再委屈,改寫你的內心劇本《別人怎麼對你,都是你教的》」節目內容

文章編輯/戴怡姍
執行編輯/陳亭君

哇賽讀心書 / YOUTUBE影片版

哇賽心理學LOGO

支持哇賽心理學

「理性中帶有溫暖,療癒中帶點知識」
心理學不只是在學校或醫院間被應用的知識,而是要帶到生活中讓更多人了解,融入生活的每一刻。

您的支持將幫助我們持續創作更多有價值的內容!
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