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是否也有過這樣的經驗?
學生時代,每當知道自己要上台報告時,準備的心態就完全不同於平常複習課本的時候。
因為一旦需要對別人解說,不只要自己懂,還得懂得清楚、有條理地傳達給他人。這種「教別人」的壓力,反而讓我們學得更深、更紮實。
這個「輸出」的過程,其實正是最有效的學習方式之一。因為唯有透過輸出,我們才能真正釐清自己吸收了多少、懂得有多深。
《最高學以致用法》這本書正是以這個觀點為核心,作者是日本暢銷作家—樺澤紫苑,同時也是一位精神科醫師。書中分享了他如何透過「輸出」的方式,不只強化學習,更讓知識真正轉化為自身的能力。
「輸出是最好的輸入」
本書最核心的概念,就是這句簡單卻極具力量的原則:「輸出是最好的輸入」。雖然中文版書名叫《最高學以致用法》,但英文原名直接命名為《Output》,副標更強調了:「The Power of Output」。從標題就可以看出,作者希望我們將重點放在「把學到的東西說出來、寫出來、表現出來」。
書中引用了一個實驗:研究人員讓兩組學生閱讀一篇文章。第一組在20分鐘內反覆閱讀,也就是「輸入」;而第二組只閱讀5分鐘,接下來15分鐘用來默寫,也就是「輸出」。
結果顯示,雖然當下考試是輸入組的學生表現較好;但當考試延後幾天進行,反而是輸出組的學生記得更牢、表現更佳。
這說明了,知識如果只停留在腦海中,往往是模糊、不夠具體也缺乏結構的;透過說、寫、教等輸出方式,才能讓所學內化成真正的理解、強化記憶的深度與持久度,甚至變成你自己的觀點。
推薦閱讀:《刻意練習》- 站在巨人肩膀上的學習法
實踐輸出的三個方法
如果你認同「輸出是最好的輸入」,那接下來最重要的就是──要輸出什麼?怎麼開始輸出?
以下提供三個簡單又實用的建議,幫助你在日常生活中輕鬆實踐:
方法一:每天記錄三件好事
如果你不太習慣在社群上發文,也不想對外分享,可以從「寫給自己看」開始。
例如每天睡前寫下當天發生的三件小小的好事。這是正向心理學中常見的練習方式,有助於提升生活的覺察力與幸福感。
這些好事不需要是什麼大事件,不一定要中獎或升官,像是「今天聽了《哇賽讀心書》,學到了輸出是最好的輸入,覺得很有收穫」,這就算是一件好事了。
生活中常常充滿各種細微的美好,只是我們習慣忽略了,反而容易記住讓人不愉快的事。藉由這樣的書寫練習,可以幫助我們重新聚焦在生活中的正向經驗。

方法二:寫下自己感興趣的資訊
你可以在個人社群平台上,將讀到的論文、文章或新聞摘要下來。一方面幫助自己理解和記錄,另一方面也能與朋友交流。
如果你是美食愛好者,也可以記錄每次吃到的好餐廳,寫下為什麼喜歡,哪一道菜最好吃、服務如何。像有些人在 Google 評論上很認真,不只打分數,還拍照、詳述用餐體驗,這其實也是一種高品質的輸出方式。
這種社群上的輸出,不只幫助自己整理,也可能啟發別人,讓資訊彼此流動。
方法三:分享自己的心得與想法
你可以選擇看完一部電影、追一部劇、上完一門課,甚至聽完一集 Podcast,針對其中一個觀點或想法寫下個人感受。重點不在於「評論全貌」,而是從中挖掘出一點觸動你的地方。
同樣地,生活中的體悟也很值得書寫。像是與伴侶、孩子的互動中發現了什麼,或是自己在面對某些情境時的情緒反應與想法。這些記錄不僅幫助自我理解,也能讓記憶更加深刻。
更棒的是,當你在社群上寫下這些生活觀察與思考,幾年後看到動態回顧時,那些當下的情緒與感受會再次浮現,讓你更能體會自己的成長與生活的厚度。

從輸出開始,讓學習更深刻
在資訊像洪水般湧入的時代,每天滑過那麼多資訊、看了無數文章影片,最後真正記得、用得上的,究竟有多少?
為了不讓知識只是短暫掠過,我們需要一種能讓它真正沉澱的方法。
不論是寫下一天三件好事、整理自己感興趣的資訊,或是分享一段觀影或閱讀心得,這些看似簡單的小舉動,其實都是幫助我們把「輸入」內化為自己的過程。
「輸出」不只能加深記憶、提升理解,更能讓學習到的知識在生活中發揮真正價值。
哇賽讀心書,陪你聊聊書

最高學以致用法:讓學習發揮最大成果的輸出大全
作者:樺澤紫苑
出版社:春天出版社
*完整內容歡迎收聽「節目名稱 ep.44|精鍊學習更高效:《最高學以致用法》讓我開啟說書旅程」節目內容
文章編輯/戴怡姍
執行編輯/陳亭君

支持哇賽心理學
「理性中帶有溫暖,療癒中帶點知識」
心理學不只是在學校或醫院間被應用的知識,而是要帶到生活中讓更多人了解,融入生活的每一刻。
您的支持將幫助我們持續創作更多有價值的內容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