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hopping Cart

購物車內沒有任何商品。

一個人走的快,兩個人走得遠

在親密關係中,成為彼此的神隊友

生活的忙碌讓彼此漸行漸遠,關係容易陷入委屈與指責的循環。
與其互相指責,不如試著重新框架彼此的語言與情緒。
「溝通」不是翻舊帳,而是為了解決問題、靠近彼此。
重新框架彼此的話語與情緒,能減少誤解,也讓互動更有溫度。
幸福關係,從一起成長開始。

親密關係中,想要一點理解和體貼,為什麼總是落得一肚子委屈?

都在一起那麼多年了,他還不知道我的個性嗎?

但事實是,沒有人是誰肚子裡的蛔蟲。自己的需求,還是得自己開口爭取。

之所以兩個人在一起可以心有靈犀一點通,或許是因為彼此有很多的關注,聊天和陪伴的結果。

但是如果生活充滿了柴米油鹽醬醋茶和小孩之類的雜事時,還剩多少時間可以彼此交流?久了當然兩個人想的、說的、做的,難免會有落差。

究竟在親密關係中,怎麼做,才能讓彼此成為真正的神隊友?

「溝通」是為了解決問題

許多婚姻或是關係類的書籍或文章,都會強調「溝通」。但這邊反而要講的是一個很重要的概念,就是:溝通不是算帳

有些人的溝通,會讓人很有壓力,但是沒有達到溝通的效果。可能是把陳年往事都翻出來,開始指責、數落。這種其實是算帳,不叫做溝通。

尤其當生活本來就已經不輕鬆時,常常會把自己的痛苦看得比對方的更重。但在關係中,痛苦沒有高下之分。

舉例來說

妻子:我又要上班、做家事和顧小孩,我很辛苦欸。
先生:我要上班,然後還要出去應酬、應付外面這麼多事,我的壓力也很大、也很辛苦欸。

可是這樣一來一往的比較,到頭來到底是誰贏了?或者說,是誰輸了?

所以當開始認清到「痛苦沒有高下之分」的時候,我們會比較容易放下心裡面的那個委屈或不服氣,開始針對事情來做問題的解決。


推薦閱讀:《善意溝通》讓對話成為連結,而不是距離


「重新框架」,讓關係與生活有彈性

「重新框架」不是要否認問題,而是用不同的角度,賦予事件新的意義。這個技巧可以幫助我們在溝通中不那麼受傷,也能讓我們在困境中找回行動的力量。

以下是兩種實用的「重新框架」方式,幫你在人際與自我對話中,都多一點彈性與選擇。

1.重新框架「對方的話」

不要過度解讀他人的想法,或是在自己心中充滿小劇場。有時候對方真的是無心,或者講話沒有經過大腦。不過那是他需要修煉的功課,不需要拿他的議題來折磨自己。

這個技巧其實也適合運用在人際關係上。你可以重新框架對方的話語,比較不會覺得玻璃心,或是覺得對方很難溝通。

2.重新框架「內在語言」

當自己覺得生活很辛苦的時候,回問自己:「我不得不嗎?我沒有選擇嗎?」

例如:

我:我因為結婚、有小孩,所以「必須」離鄉背井留在台北工作。

我(重新框架後):因為我愛我的家人,所以我選擇和他在一起。我選擇了離鄉背井,來這個城市工作。因為我有能力,所以我可以同時一邊照顧好我的家庭,並且做我喜歡的工作。

把自己的話語重新框架,把 “I had to” 變成 “I choose to”,會發現自己會因為有選擇而快樂,而且會因為是自己的選擇,更負起責任。

幸福關係之道

1.正向回應

正向回應指的是,兩個人在互動中能夠看見彼此的優點,欣賞對方的特質,並在對方成功時,真心為他感到驕傲、以他為榮。也就是說,兩人會一起看重生活中大大小小的正面事物。

即使是「我今天停到免錢的停車位」這麼小的事,也會讓人覺得「哇,好棒!」這樣的伴侶關係,不只在困難時刻能互相扶持,也懂得一同慶祝生活中那些令人開心的時光,因此在日常中自然會累積許多美好的共同回憶。

當伴侶曾經共同經歷過某段美好時光,會促進彼此之間的正向情緒,這些情緒能消弭人與人之間的隔閡,並創造出更強烈的情感連結。

2.感恩

人往往容易把最熟悉的人所付出的幫忙,或一些善意的舉動,當作是理所當然。久而久之,說話也可能變成命令句。

然而,這些微小的互動其實正是情感連結的養分。社會心理學的研究發現,當同居的伴侶開始有意識地記錄自己對另一半的感謝時,對關係的滿意度與親密感的評價都會明顯提升。

對於較為內斂或不擅言詞的人來說,語言並非唯一的方式。現在的通訊軟體裡有很多貼圖,可以從中選擇比較貼近想表達的意思。比如說「謝謝你」、「辛苦啦」,就可以讓對方感覺到他是被需要的、被感謝的。


推薦閱讀:感恩的心是更健康的「心」


幸福是共同努力的結果

幸福的關係需要雙方共同經營,它從來就不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。畢竟,兩個原本不同的個體要走在一起,難免會有讓彼此失望的時候。

然而,唯有彼此欣賞與讚美,才能進一步學會包容與體諒。當我們能理解彼此的差異,承認對方與自己都不完美,卻仍願意互相敬重、互相學習,這段關係才有了成長的可能。

因為對方的陪伴,彼此願意成為更好的人。也正是這樣的心意,讓關係得以走得更長久。


蔡宇哲博士

哇賽心理學執行長

資深臨床心理師,失眠認知行為治療專業認證,兩個孩子的媽。


*完整內容歡迎收聽「哇賽療心室 ep.10|在關係中讓彼此成為神隊友」節目內容

文章編輯/戴怡姍
執行編輯/陳亭君

哇賽療心室 / YOUTUBE影片版

哇賽心理學LOGO

支持哇賽心理學

「理性中帶有溫暖,療癒中帶點知識」
心理學不只是在學校或醫院間被應用的知識,而是要帶到生活中讓更多人了解,融入生活的每一刻。

您的支持將幫助我們持續創作更多有價值的內容!
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