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聽過「好感力」嗎?
有些人天生外貌出眾,或是有非常特殊的才能,在學校或職場裡,他們常常一出現就吸引大家目光。你也許會以為,這樣的魅力就是所謂的「好感力」。
但其實「好感力」並不等於外貌或天賦帶來的第一眼吸引力。本文將藉由《好感力》這本書,來解析為什麼不該把一開始的吸引力,誤認為「好感力」的本質。
真正的「好感力」,是一種在人際互動中,能讓他人願意靠近你、喜歡跟你相處的能力。它不是一瞬間的人氣,而是讓人「想長期與你共處」的吸引力。
打造「好感力」的三大關鍵
關鍵一:真實性
換句話說,就是所謂的「做自己」。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個性與思考方式,如果一味模仿他人、努力演得像某個理想典範,反而失去屬於自己的獨特光芒。
但「做自己」並不代表毫無保留地表露所有缺點。而是能夠在自己的想法、他人的觀點、以及社會期望之間,找到一個適切的平衡。
要展現你的真誠的時候,還是要考量一下所在的情境。例如:當你坐在一位正在低潮的朋友身邊,傾聽他的煩惱時,腦中可能也會飄過一些真實的想法。但你會知道,在那個時刻,更重要的是用溫柔去陪伴,而不是急著給建議、說出批判。
這樣的選擇,不代表你在偽裝,而是出於對自己內在的覺察,以及對情境與對方情緒的理解。能根據對方的需要、因應當下的情境,做出調整的能力,它才是一種真實的展現。
關鍵二:正向感受
所謂「正向感受」,並不是要永遠保持開朗、積極,或不斷說些正能量的話。重點在於「他人的感受是什麼」。
有時候,一些看似悲傷或低潮的分享,反而能帶來被理解、被同理的感覺,讓人覺得安心。
相反地,即使你說出來的話語表面再怎麼正面,如果是心口不一、言不由衷,也可能讓人感受到不舒服,甚至有壓力、疏離。
因此,真正能帶來正向感受的,不是強行營造「陽光形象」,而是建立在真實性基礎上的互動。這才是情感交流中最打動人心的部分。
推薦閱讀:來一句正能量就會讓你變快樂嗎?
關鍵三:連結
連結的概念是指,我們和他人相處的過程中,其實我們也會或多或少,帶給他人一種「價值」(這裡指的不是功利性的價值)。
例如:你和一位博學多聞的朋友聊天時,總能聽到各種新奇的知識或有趣的見解,你就會覺得跟他相處很充實,甚至很開心。
又或者,一個總是特別懂你的朋友,知道你什麼時候情緒低落、什麼時候特別開心,總能給你剛剛好的回應和陪伴。
這些「開心充實」、「被理解的感覺」,都是一種價值。這些感受也許不像技能或物質那麼具體,但它們構成了我們願意靠近某個人的理由。
推薦閱讀:在親密關係中,成為彼此的神隊友
「自我覺察」成為更自在的自己
當我們談到「好感力」時,很多人會直覺地想:「別人會喜歡什麼樣的人?」
但其實重點不在別人身上,而是在於自己,「自我覺察」才是人際關係品質的關鍵。
因為當你越能看清自己的想法與情緒,就越能展現真誠與穩定的狀態,也更知道自己能帶給他人什麼樣的情緒感受。這份真實,往往比刻意經營來得更有吸引力。
自我覺察的培養,可以從每天簡單的書寫練習開始。
每週留一點時間,問自己幾個問題:
Q.我這週的心情如何?
Q.有沒有特別在意的事件?它帶給我什麼感受?
Q.我從這些經驗看見什麼?
Q.我這週學到或體會最深的一件事是什麼?為什麼重要?
書寫內容不需要全是積極或正向的經驗,也不用刻意或費力地去成為別人期待的樣子。重點在於真實紀錄,並練習以不批判的態度理解自己的內在。
當你願意真實接納自己,打開對內在經驗的感受力,也就更有力量在人際關係中,展現出自然的吸引力。
好感力,源自內在穩定
「好感力」不是短暫的吸引,而是一種能夠被長期喜歡、願意共處的特質。它的基礎不是外貌、不是表現,而是自我覺察與真實的存在感。
當你理解自己、接納自己,你的好感力就會悄悄累積,不必費力迎合,也能自然地被喜歡。
真正吸引人的是一種讓人安心的真誠。這樣的你,也會更自在地在人際關係中,綻放屬於自己的光芒。

好感力:讓人自然而然喜歡你的超能力
作者:拉斯—約翰.艾格
出版社:遠流


*完整內容歡迎收聽「哇賽一起聊 ep.09|如何提昇好感力」節目內容
文章編輯/戴怡姍
執行編輯/陳亭君
哇賽一起聊 / YOUTUBE影片版

支持哇賽心理學
「理性中帶有溫暖,療癒中帶點知識」
心理學不只是在學校或醫院間被應用的知識,而是要帶到生活中讓更多人了解,融入生活的每一刻。
您的支持將幫助我們持續創作更多有價值的內容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