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是更快,才能去得更遠

《踏實感的練習》:身處焦慮時代,靠「臨在」找回安穩

快速、焦慮的科技時代,讓大腦疲於切換,降低工作品質與生活滿意度。頻繁使用3C產品更是讓我們的注意力與睡眠品質持續受損。臨在,是對抗分心與焦慮的重要方法。
從每天簡單的練習開始,專注當下,才能在喧囂中找回穩定與踏實感。

你會覺得,工作上一定要做到頂尖,才算真正努力嗎?

今天要分享的這本書《踏實感的練習》,作者布萊德・史托伯格,原本是個對自我要求極高的人,受到高階主管與職場精英們的青睞,許多人會聘請他作為個人教練,諮詢如何在工作中表現得更好。

然而,過度的追求讓他出現了強迫症,生活被最佳化與完美主義綁架,無論怎麼努力,都覺得自己還不夠好。

這讓布萊德開始重新思考,什麼樣的努力才能帶來長久的平靜與滿足?如何在這個高速、焦慮的時代裡,找回安心的踏實感?

或許,這也是身處於焦慮時代的每個人,都會需要思考的事情。

3C產品:分心與失眠的隱形殺手

現代人無時無刻不與3C產品為伍,手機、平板與電腦成了生活不可或缺的部分。然而,它們也成為分心的最大來源。

根據英國傳播主管機關的研究,一般人平均每隔12分鐘就會查看一次手機,這還不包括產生查看慾望但沒有執行的次數。

分心的問題不只出現在使用手機的當下,而是因為頻繁查看手機,讓大腦長期處於一種高度警覺的狀態,總在等待下一個刺激的出現

想一想,白天你多久會查看一次手機?又或者,早上醒來到第一次接觸手機,中間間隔了多久?許多人一起床就開始滑手機,有些人是為了關掉鬧鐘,有些人是查看夜間是否有訊息。

除了影響注意力,3C產品對睡眠也帶來了不良影響。2023年,台灣睡眠醫學學會調查發現,超過三分之一的人在睡不好時,會選擇使用3C產品來改善睡眠。

然而,3C產品本身正是影響睡眠品質的重要因素。白天頻繁使用3C產品會削弱注意力,晚上滑手機、追劇、打手遊更會刺激大腦,延後入眠。


推薦閱讀:睡前要怎麼滑手機才不會影響睡眠?


「多工」是更有效率還是更分心?

我們生活在一個重視速度、量化、一刻不得閒的網路時代中。科技讓我們得以無時無刻地在線上,社交媒體的設計也鼓勵著這樣的行為。在這樣的環境下,許多人犧牲了深度的注意力,一心只求更快的速度完成更多的事情。

最常見的例子,就是多工作業(multitasking)。不論是生理上還是心理上的多工,表面看似效率提升,實際上並非如此。

密西根大學的研究團隊指出,我們誤以為多工作業能讓生產力倍增,而實際上,大腦並沒有辦法同時做或思考兩件事,而且多工狀態下只能完成大約一半的作業,不只作業品質低落,連愉悅感也會跟著下降。

總結而言,大腦只能在不同的作業間切換,並且不斷分配注意力。換句話說,大腦無法同時處理兩個以上需要認知資源的活動。


推薦閱讀:資訊越快,心越亂:從《失控的焦慮世代》看「腦腐」現象


「臨在」:專注當下的力量

一次旅行中,作者看到森林裡一棵粗壯的大樹,樹幹挺拔,盤根錯節,深深扎入地面。

這個畫面帶給他一個啟發:一味不斷追求向上、不斷提升的過程中,唯有先穩固根基,才能支撐長久而穩定的成長。如果沒有堅實的樹幹和深厚的根系,即使生長快速,也容易歪斜不穩。

基於這樣的理解,作者提出了六個生活原則,讓生活能變得更加踏實。這六個原則分別是:接納、臨在、耐心、脆弱、連結與運動。

其中,「臨在」是本文要介紹的重點,指的是全心全意專注於當下。換言之,就是把注意力集中在眼前的事物上,既不被過去的回憶牽絆,也不為未來的焦慮分心。

當大腦能夠集中注意力,會為我們帶來內在的力量與穩定感。刻意養成臨在的習慣,不僅能提升專注力,還能顯著改善職業表現和生活品質。


推薦閱讀:創造《心流》體驗,三大關鍵掌握幸福


讓「臨在」成為習慣

要重新找回專注與臨在,可以試著設定每日15到20分鐘的完全專注時段。這段時間內,專心做一件事,比如閱讀一篇短文,或是聆聽一段節目。關掉不必要的通知,避免邊看邊滑手機。

不論是閱讀、靜坐,或專注聆聽,都能是很好的練習。不用在意時間長短,重要的是在這段時間裡,全然投入,體驗當下。

結束之後,可以試著問自己:剛剛那段專注的時間,感覺如何?是否比平時更平靜?越能專注於當下,越能感受到內心的穩定與滿足。

真正的臨在,不是要與世界隔絕,而是在喧囂中,安住於當下。每一天的練習,都是讓自己在快節奏生活中,為自己留一片清明與踏實的空間。


哇賽讀心書,陪你聊聊書

踏實感的練習 書封

踏實感的練習:走出過度努力的耗損,打造持久的成功

作者:布萊德.史托伯格

出版社:天下文化

蔡宇哲博士

哇賽心理學創辦人兼總編輯

一個研究睡眠、樂於分享知識的心理學家。


*完整內容歡迎收聽「睡眠先生的活力學 ep.02|臨在:專注當下,內心平靜《踏實感的練習》|與你一起閱讀」節目內容

文章編輯/戴怡姍
執行編輯/陳亭君

睡眠先生的活力學 / YOUTUBE影片版

哇賽心理學LOGO

支持哇賽心理學

「理性中帶有溫暖,療癒中帶點知識」
心理學不只是在學校或醫院間被應用的知識,而是要帶到生活中讓更多人了解,融入生活的每一刻。

您的支持將幫助我們持續創作更多有價值的內容!
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