掌握《恆定力》3大關鍵要素、3個練習步驟,打造穩定專注力

恆定力的培養,需透過正確方法與反覆練習,穩定地掌握覺知與專注。書中強調三大核心:心智、覺知與專注。透過將專注練習融入日常,從生活小事開始,我們都能一步步培養出更穩定清明的內在力量。

恆定力的培養,需透過正確方法與反覆練習,穩定地掌握覺知與專注。書中強調三大核心:心智、覺知與專注。透過將專注練習融入日常,從生活小事開始,我們都能一步步培養出更穩定清明的內在力量。

人們之所以難以丟掉東西,受到情感依附、恐懼、內疚或完美主義的影響,使得雜物不只是物品,也承載著回憶與焦慮。「慢捨離」強調在整理過程中放慢腳步,尊重內心的情感節奏,與物品建立對話。透過「也許箱」的方式,給予自己整理的緩衝空間,降低決策壓力。慢下來,讓空間與心裡都能變得更加清明與自在。

詐騙集團之所以屢屢得逞,關鍵不在技術,而在對人性的掌握。他們懂得利用人心的「想望」與「匱乏」,用「養、套、殺」等一系列心理戰術取得受害者信任。從心理學實驗可知,人類注意力有限,當焦慮或渴望被放大時,就容易明顯破綻,落入詐騙陷阱。一旦懷疑遭到詐騙,應立即聯絡銀行凍結帳戶並保留證據,同時撥打165專線求助。

抖音等短影音平台透過刺激與爭議吸引流量,卻可能對青少年造成模仿危險行為與心理影響。
家長雖能限制孩子的使用時間,卻難以掌握其網路互動內容,導致無法及時防範網路詐騙或不當行為。
親子間以雙向溝通取代單方面規定,共同參與與分享建立信任,才能協助孩子建立健康的網路使用習慣。

表面上看似精明、負責的人格特質,實際上卻長期為他人情緒與需求背負過多責任,忽略自身感受。
高功能共依存者習慣把別人的困難當成自己的責任,為了維持和平或避免失控,選擇默默承擔與配合,卻鮮少被理解與感謝。雖然他們總是成為眾人依賴的「救援者」,但卻是在內耗。
改善的關鍵在於自我覺察、建立界線與學習照顧自己,慢慢讓生活鬆動,關係變得清晰,重新找回屬於自己的平衡與平靜。

行駛於路上時,大腦多半啟動「快思」模式,讓我們依照燈號與前車動作自動前進,卻因此容易忽略斑馬線上的行人。再加上從眾效應的影響,許多駕駛會傾向跟著向前走。要改變這樣的習慣,除了制度與教育外,更需要心理上的轉變,學會換位思考、主動示範正確行為。當駕駛及行人彼此理解與等待,交通安全才不只是規則,而是一種守護所有用路人的文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