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hopping Cart

購物車內沒有任何商品。

讀諾貝爾獎得主康納曼新作《雜訊》

學了心理學就會很清楚地理解,人的判斷是容易出錯的,或者精確一點講,人類的判斷容易會有誤差的。 在面對這不一樣的結果時,很多人可能會雙手一攤說:「沒辦法這就是個別差異。」雜訊這一本書就是用簡單明瞭的方法來說明,這樣的誤差是可以分成幾個層次的,並不是很單純的個別差異。 誤差=偏誤+雜訊

學了心理學就會很清楚地理解,人的判斷是容易出錯的,或者精確一點講,人類的判斷容易會有誤差的。比方說在一個面試的場合,有一位面試者及三位面試官。面試完後啊面試官給的分數不一樣,有人給60、有些給75也有些給80分。假設這個面試者真的存在一個分數,是70分好了,那麼三位面試官的誤差就分別是-10,5,10。在面對同一個人、聽了同樣的內容,但卻給出不同的分數,這就是誤差。

在面對這不一樣的結果時,很多人可能會雙手一攤說:「沒辦法這就是個別差異。」雜訊這一本書就是用簡單明瞭的方法來說明,這樣的誤差是可以分成幾個層次的,並不是很單純的個別差異。

誤差=偏誤+雜訊

誤差可以先區分成兩大類:偏誤與雜訊。書中以打靶為例來說明很簡單易懂。

圖片取自《雜訊》一書,經出版社天下文化同意

假設現在有ABCD四隊打靶,成果如上圖。顯然的A隊的射擊比較精準,五槍都命中靶心,我們都期待在任何事物的判斷上都能像這個樣子吧。
B隊的成績看來也算精準,五次射擊的距離都跟A差不多,但問題是都偏離靶心有點距離,這種情況就是上面所說的偏誤。
C隊的成績看來差很大,五次射擊的結果距離天差地遠。但仔細看這五次是平均散落在靶心周圍,並不像B隊有一致性的偏左。因此C隊的問題不是偏誤,而是本書要談的雜訊。
D隊就不用說了,既有偏誤也有雜訊。

想要降低判斷、決策的誤差,就是先瞭解偏誤跟雜訊是什麼,然後對症下藥。

認知偏誤在很多書籍文章都提到不少,像是月暈效應、確認偏誤、樂觀偏誤…等,就舉個書中的有趣例子:

很多人以為檢測指紋、DNA是非常精準的鑑識科學,結果絕對不會犯錯。但一些研究也得知,由於執行鑑識的專家也是人,因此多少也會受到認知偏誤的影響。有個研究找了一群鑑識專家,詢問他們說:「你認為在鑑識科學界中,認知偏誤是否有造成影響?」有71%的人回答同意,也就是說有七成的人認為鑑識多少會受到偏誤的影響。但下一道提問:「你在鑑識時是否會受到偏誤影響?」卻只有26%的人承認自己會受影響。綜合以上兩題的結果來看,很多人的觀點是「鑑識科學界的人多少會受到認知偏誤的影響,但我不會。」雖然他們如此自信,但這就屬於一種樂觀偏誤了啊。

雜訊=水準雜訊+型態雜訊

接下來要談這本書主要內容雜訊。作者們認為雜訊是可以被處理的,而且要負責的是組織或系統,而不是個人。書中強調如果組織知道雜訊的重要性,並做一些適度的調整,就可以避免雜訊以降低誤差,提高判斷的準確性。
雜訊分兩大類,水準雜訊與型態雜訊。

水準雜訊:每個人都存在的一致性差異

水準雜訊指的是每一個人本來就存在的一些變異,這種變異在同一個人身上會有一致性,同時也不是因為認知偏誤而來。

同樣以面試的情境為例子,假設你是其中一個面試官,第一個人進來講完後,在沒有任何參考點的情況底下,滿分一百分給分數,你會從幾分開始起跳呢?有些人對分數比較苛刻,可能就會從70分開始,但也有些人覺得基本應該是80分,因此這就是不同人對於評分這件事的水準有所差異。

在生活中的例子,比方說你出門時聽到家人跟你說:「今天有可能會下雨哦。」這個可能性你覺得機率是多少?有人會認為有可能應該代表是30%,但也會有人認為是60%,這當中的差異也是屬於水準雜訊。

又例如法官在判案量刑,有些法官對每一種案件都會從輕量刑(認為人性本善?),但也有些法官會從重量刑(人性本惡?),同一個人對待案件會有一致性的偏差,這也是屬於水準雜訊。

型態雜訊=穩定型態雜訊+場合雜訊

第二種則是型態雜訊,而型態雜訊又分成穩定與不穩定的兩種。穩定型態雜訊會因為不同人的人格、特質或偏好而造成的差異。例如同樣是面試情境,有一位面試官特別重視表達能力,因此進來的學生如果表達能力好就會給特別高分,反之則會特別低分。但可能有其他的面試官特別注重學業成績而不在意表達能力,因此在評分的取向上就截然不同。

如果用法官量刑來舉例,有些法官他可能非常厭惡偷竊(以前被偷過?),因此遇到偷竊罪都會判得比較重,但他對於其他罪的量刑就比較輕。這就是型態雜訊,因為不同人本身的特質而在判斷上會產生不一樣的權重。這種型態雜訊容易在團隊決策中造成誤差,特別是每個成員都需要對事件採取一致性判斷時。

場合雜訊:個人的不穩定變動

上述型態雜訊是屬於比較穩定的,另一種較不穩定的作者稱為場合雜訊。場合雜訊很像是受試者內信度的問題,比方說你今天對這位面試者評價為75分,但一個月後可能已經忘了見過他,此時再評一次的話,分數肯定也不會和之前相同。

國外有一個研究就發現:如果面試的時候是陰天,那麼面試委員就會比較注重學業成績,但如果是晴天的話,則會比較注重學生學業以外的特質,例如外向與否、課外活動經歷…等。理論上不管是晴天還是雨天,面試委員應該都只關注學生的特質才對。如果去問這些委員,相信他們也都會說自己的判斷不會授天氣影響。但實際上從數據來分析就會發現真的有差異。

還有法官量刑上也會受到支持球隊贏球與否的影響,如果贏了法官心情比較愉悅,就會從輕量刑。另在判斷是否可以假釋時,在一早精神好時會比較傾向於同意假釋,但等到下午疲累時,就會傾向於不同意假釋。這些都是屬於場合雜訊的一種,有某些因素讓人們的判斷造成不定的偏差。

電車難題:好情緒讓人更狠心

場合雜訊當中其中一個容易出現的就是情緒的影響。人總是以為自己可以理性判斷,但其實多少會受到情感的影響。多數人會覺得正向情緒對決策判斷都會是好的,但有個關於道德的衝突研究發現,正向情緒反而會讓人比較狠心。

Vintage photo created by tawatchai07 – www.freepik.com


研究是以電車難題為題。想像一下你正站在一座橋上往看下,看到下方遠處有一列電車正要開過來,而前面軌道上有五個人,電車駕駛並沒有發現他們。如果沒有阻止電車前進,這五個人肯定會被撞死。當下唯一的選擇,就是把身旁一個陌生人推下去,如此卡住電車前進就會讓那五個人活下來,但有個缺點就是這個被你推下去的大個子會死亡。殺一人救五人,你會做嗎?

理性上一條跟五條人命相較,當然是後者比較重要。但若要親手把這個人推下去,大部分的人情感上還是過不去而不願意執行。

研究找了參與者來進行上述的電車難題,差別在於決策前先讓他看了5分鐘趣味影片,也就是說看完影片要做決策時心情是開心愉悅的。結果就發現,處於正向情緒的情況下,會願意推下身旁陌生人來犧牲一人救五人的,比一般情況要高出三倍之多。這聽起來很不可思議,但從不少研究都可以發現,情緒的操弄確實會對判斷與決策造成一些影響的。

以上這些都是屬於場合雜訊,人在不同時間點、場地、情緒…等的影響之下,所做出的決策會不太一樣。

總結雜訊一書將人判斷決策上的誤差分成下列幾類:

誤差=偏誤+雜訊
雜訊=水準+型態(穩定、場合)

不同人、事件的判斷,所佔誤差的比例也會不一樣。

本書的三位作者非常用心,除了解說外也用不少的例子與研究,同時還用上了統計學的概念以及簡單的公式,試圖將雜訊這個概念用深入淺出的方法讓所有人理解。

於博客來購買此書結帳時輸入@judgment現折20元(期限2021/6/10-6/20)https://bit.ly/3pVb1Ec

讀墨電子書優惠 https://readmoo.pse.is/3fze3v

另購讀墨電子書滿 $250 折 $50優惠碼:OYPzNFZiI

使用期限:即日起至 2021 年 9 月 30 日使用限制:1. 一個 Readmoo 帳號限使用一次優惠。2. 單筆訂單限用一組優惠碼。3. 不能與首購禮及站上優惠併用。4. 此優惠碼僅限書籍、雜誌、有聲書,且不得與閱讀器併單結帳。5. 結帳時輸入的英文字母大小寫需與優惠碼完全相符。6. 優惠碼無法兌換現金,亦不得轉售。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