聽哇賽,聊心理

一本書不必從頭讀到尾

想看的書總是讀不完:用ICE原則挑出你的「命定之書」

不必從頭讀到尾,也能讓閱讀更貼近自己。
ICE 閱讀法幫助我們在有限時間中挑書、選重點、延伸探索,不再被「讀完」綁架。選書不只能帶著問題,也能透過獨立書店等場域,讓書主動靠近你。
經典書籍之所以值得重讀,是因為它能在不同人生階段,帶來新的理解與對話。

忙不完的日子,該怎麼救自己

忙碌,但不焦慮:如何讓生活忙得有掌控、閒得有品質

真正讓人感到安穩的,不是追求偉大成就,而是對生活的掌控感,能主動選擇努力或放鬆。
每天列出三件最重要的事,建立節奏感,讓生活更有方向,不再被瑣事牽著走。
利用計時工具,可以更快速進入專注狀態,幫助完成拖延的任務並提升掌控感。
越是忙碌,越需要安排時間休息與運動,才能保持長期穩定的產能與身心狀態。

不想動,我好累

《無力感世代》或許人生不一定要很努力

無力感往往源自於需求的缺失,可能來自外在的快速節奏與資訊壓力,也可能來自內在對自己的過高期望。
面對無力感,不必急著驅趕它,先停下腳步覺察,釐清優先順序,並設立界線,為自己保留喘息空間。
無力感不是失敗,而是生活提醒我們該慢下來、重新找到適合自己的節奏與力量。

不恨,只是一種選擇

《記恨家族》看見恨的模樣,也練習不再記恨

恨不只是情緒,更像是過去傷痕反覆堆疊後的防衛姿態,常伴隨著誤解、隔離感與去人性化的傾向。
當我們能夠停下來覺察身體反應,並用更細緻的語言說出內心的感受,就比較不容易被憤怒困住。
心理學研究顯示,提升情緒粒度,有助於啟動大腦理性區域,讓我們更有能力調節情緒。
放下仇恨,不等於原諒,而是選擇不再讓傷害主宰我們的人生。

憤怒背後是沒說出口的需要

《躲在蚊子後面的大象》:看懂情緒背後,沒被滿足的內在需求

我們的情緒波動,往往不是因為眼前的小事,而是內在某些需求長期未被滿足。
這些未被照顧的需求,會在無意識中發展成一套自我保護的反應模式。
當他人碰觸到我們的「受傷點」,這些模式就會自動啟動,左右我們的情緒與行為。
學會辨識這些反應的來源,是重新理解自己、照顧情緒、走向改變的第一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