看到未來的自己居然會影響我們的決策與行為?心理學研究發現,因為我們的大腦會將未來的自己視為他人,而看到未來的自己不僅讓我們變得更自律,還能減少拖延並做出更負責任的選擇。當我們與未來的自己建立情感連結,就有機會讓現在的努力更有意義。
你過得開心嗎?當生活不如人意的時候,你能接納不完美或失敗的自己嗎?要如何過得幸福又充實,這個議題可以說是佛學與心理學之間一個很重要的交會。
本集專訪邀請到熊仁謙,一位佛教工作者、作家、YouTuber和Podcast 主持人,他長期致力於將佛學融入日常,幫助忙碌的現代人,在高壓生活中找到心靈的平靜與智慧。
「做人如果沒夢想,跟鹹魚有什麼分別?」-《少林足球》。對於這句話,你是認同,或是覺得刺耳有壓力呢?
本次專訪邀請到Vito大叔,分享如何用「設計人生」的思維,透過同理、定義、 發想、打造原型、測試修正,5個步驟打造夢想藍圖。不管你是有夢想、沒夢想,或是不敢有夢的人,都可以重新思考跟調整自己的人生方向。
有一些人很難識別和形容自己及他人的情緒,可能是有一種稱之為「述情障礙」的人格特質,是指一個人難以識別、描述和表達自己的情感,主要表現在:難以辨識和表達自己的情緒、缺乏想像他人感受的能力、偏好事實而非情感的思考模式。那麼述情障礙會對日常生活造成什麼影響?又要如何改善呢?
催眠到底是什麼呢?是怪力亂神?或是數到三,你就會相信自己變成一隻雞,還是一種控制別人心智的方式呢?
本次專訪邀請到黃天豪臨床心理師,破解5個與催眠有關的迷思,希望提供給大家一個比較正確的催眠理解和概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