透過穩定服藥控制,愛滋感染者是可以有跟一般人一樣的健康生活的,也不需要擔心會很容易傳染給別人。目前有國際共識U=U,就是當你已經可以把病毒量控制到一定程度以下,然後呢就代表他沒有傳染力。
臨床上會發現,每個人都會有一個心願,或者某些事情對現階段的他來說,不一定是重要的。有些人就是享受在這段時間裡面,和家人相處在一起,可能沒有辦一個什麼樣的party或活動,可是他的房間裡面,就掛著以前去環遊世界的照片,旁邊就放著以前愛聽的音樂,就只是一個這樣的氛圍,每天還是可以如常地跟先生、女兒一起相處,這可能就是他人生最後這個階段,最想要經歷的日子。
常會在書上或聽名人提到的「接納不完美」,通常談得是人們自身多少有不完美之處,因此要去接納自己不夠美好的地方。可是如果這個不完美並不是來自於自身,而是來自於孩子的話,或者是其他不完美的人呢?通常看到不夠好的事物都會不想接受,甚至是想逃避,可是這樣子做對社會來說是最好的嗎?為什麼要接納跟同理他人,就因為很有愛嗎?透過訪談罕見疾病--龐貝氏症的個案家長,同時也是台灣龐貝氏症協會的理事長鄧慧娟,以及及台北榮民總醫院兒童遺傳內分泌科的楊佳鳳醫師,來瞭解接納不完美。
學了心理學就會很清楚地理解,人的判斷是容易出錯的,或者精確一點講,人類的判斷容易會有誤差的。
在面對這不一樣的結果時,很多人可能會雙手一攤說:「沒辦法這就是個別差異。」雜訊這一本書就是用簡單明瞭的方法來說明,這樣的誤差是可以分成幾個層次的,並不是很單純的個別差異。
誤差=偏誤+雜訊
防疫期間大家都要盡量待在家裡,這看起來很輕鬆,但實際上卻是很容易影響睡眠的。如果你整天宅在家裡一天兩天,甚至一、兩個禮拜,那麼你一天的活動量一定會比原來降低不少,因為在家裡活動的情況會大幅降低。聽到活動量降低很多人可能只聯想到會變胖,但更麻煩的是,這會讓生理時鐘的穩定性變差,持續下來就會讓睡眠也變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