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覺得孩子需要學習建立金錢觀嗎?
談到孩子的金錢教育時,不乏聽到「等他長大自然就會懂」或「小孩不需要煩惱錢」的聲音。
但結果往往是孩子長大後面對金錢問題手足無措。
從買玩具到學會存錢,金錢觀會影響的不只是財務,也影響著孩子未來看待人生的方式。
就讓蔡宇哲心理學博士與財務管理專家郝旭烈(郝哥),從心理學與財商的角度,陪你一起思考:如何幫助孩子培養正確的金錢觀?
金錢觀不會長大後突然懂
我們不可能成為自己從未認識過的人,也無法賺到超出認知之外的財富。就像三十年前,大家可能熟悉主播或老師這些傳遞知識的角色,但根本無法想像未來會出現 YouTuber 或 podcast 主持人。因為從沒看過、沒接觸過,我們自然無法選擇成為那樣的人。
金錢觀也是同樣的道理,有些家長會以為金錢觀會「長大就自然懂」。但從未學習過的東西,怎麼可能突然就會?
金錢觀需要從小開始培養,而最直接的教育環境就是家庭。父母本身的金錢態度,往往會成為孩子模仿的依據。如果父母覺得「錢不關小孩的事」,孩子長大後就很可能依然缺乏面對金錢的能力。
千萬不要因為大人的侷限,就錯過孩子學習的時機。從小就能讓孩子慢慢認識金錢的本質,這會成為他未來做決策時的重要基礎。

如何在生活中教導孩子金錢觀?
要幫助孩子建立金錢觀,應該先從「花錢」的體驗開始。當孩子拿著零用錢在便利商店挑選東西,就在學習「金錢能換取想要或需要的東西」的道理。之後,他才會理解為什麼需要金錢,以及為什麼要存錢,形成良性的循環。
過程中,父母的角色非常重要。孩子一開始會覺得錢能滿足自己的需求,但大人要協助引導,讓他們學會分辨「想要」和「需要」,而不只是任意滿足慾望。因為金錢本身是中性的,關鍵在於我們怎麼使用它,才會形成健康的價值觀。
日常生活裡就有許多機會教育。比如說,像是帶孩子出去遊玩,看見可口可樂在便利商店二十元,但飯店冰箱裡卻要一百元,就可以討論「享樂」和「價格」之間的關係。又或者平常帶孩子去買菜、吃飯,讓他自己算錢去付款,讓孩子有機會瞭解價格便宜與昂貴是否值得。
比價、衡量品質、體驗不同的購物環境,會讓孩子理解花錢其實是一種資源配置的過程,也是建立選擇能力的一部分。從這些經驗中,孩子也會慢慢拓展對世界的理解,並發展出屬於自己的價值觀。

省錢重要,但要學習如何花錢
當孩子開始理解金錢的初步意義:能換取想要的東西,下一步就要幫助他理解「價值」的概念。金錢觀其實不只是單純的金錢本身,而是透過金錢這個工具,幫助我們看見更多生活的面向。
就像同樣一碗滷肉飯,有人賣三十元,有人賣六十元,如果六十元的環境更舒服、冷氣、燈光、衛生條件都更好,有些人會覺得多花的錢值得。這就是價值與價格的差別。
再比如說跑步鞋,很多人認為一雙一兩千塊就可以穿,但如果你常跑步,甚至是要挑戰半馬或全馬,為什麼需要有七八千塊、甚至上萬元的鞋?因為它們的功能性可以保護你的腳、減少運動傷害。否則一旦受傷,可能還要花更多的醫療費,甚至影響健康和運動習慣。
價格往往反映出某種價值,不只是單純的花費,也包括體驗和服務。從小就幫孩子建立「物有所值」甚至「物超所值」的概念,避免陷入只看價格的迷思。省錢是對的,但如果為了省錢而忽略長期價值,最後可能得花更多代價去彌補。

推薦閱讀:《我們為什麼要賺錢?為什麼要存錢?》了解金錢意義,才能成為金錢的主人
學會駕馭金錢,才能駕馭人生
金錢觀真正的概念,其實就是我們如何活好這一生。這種能力,是需要從家庭裡、從生活中一點一滴地培養。
孩子要從小明白:金錢是一種工具,而不是目的,它能換取想要的東西,但更要去分辨,這些東西是「需要」還是「想要」,值不值得花下去。
健康的金錢觀,不能只看到花錢的現在,更要去思考花錢的未來。當孩子能夠理解這些道理,就能慢慢看懂金錢和生活、世界之間的連結,也比較不會陷入盲目消費,只是一味追求表面的滿足。
推薦閱讀:追求財富自由,你是想要更多還是更好?

*完整內容歡迎收聽「哇賽心觀點 ep.153|從小就有健康金錢觀,人生自在又心安ft郝旭烈」節目內容
文章編輯/戴怡姍
執行編輯/陳亭君
哇賽心觀點 / YOUTUBE影片版

支持哇賽心理學
「理性中帶有溫暖,療癒中帶點知識」
心理學不只是在學校或醫院間被應用的知識,而是要帶到生活中讓更多人了解,融入生活的每一刻。
您的支持將幫助我們持續創作更多有價值的內容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