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文為Podcast節目內容精簡,推薦收聽以獲得詳細內容。
那些習以為常的事,可能是偏見的開始
日常生活中,每一個人面臨到不平等或歧視的處境,可能是由多重因子所交織在一起,有性別、族群、年齡、身心障礙、性傾向、職業等等。如果沒有特別覺察性別刻板印象,社會文化價值觀所形塑的氣氛,或是從原生家庭承襲而來的「應該」,是會對個人、家庭和社會,產生衝擊和影響的。
可以想像一下,「外籍移工是同性戀者,加上有躁鬱症。」這樣的多重不利因子下,他的處境也就相對弱勢。在主流社會中,他的需求就可能會被忽視,情況嚴重者可能會直接被大環境歧視。
社會中當然存在更多隱而未顯的身分交織故事,我們需要更多的理解與包容,去聽見那些被忽視的聲音。
刻板印象就像是一個自我設限的框架
當你認同某一個角色,也會潛移默化在性別或自我認識上,並做出調整。
——哇賽一起聊ep18|跳出框架擁抱多元,找回最佳自我
現在已經不是「男主外女主內」的時代,而是雙方共同承擔內外的責任。那要怎麼去調適這個變化呢?
在生命歷程中,我感到比較失去自己的時候,是小孩剛出生在餵母乳的階段。睡眠被強烈剝奪,醒來擠母奶、洗奶瓶、擠母奶…一直循環,好像一頭母牛,感覺自己好像消失不見了。當時不斷提醒自己,進入家庭後,妻子、母親、媳婦這些只是我的角色之一,但別忘了還有「自己」這個身分。比較幸運地是,我身邊沒有人覺得,女人做家事跟育兒是天經地義的事。
我也觀察到很多時候,大家被性別框架綁架了自己。有些媽媽會將孩子給褓母、托嬰中心或家人照顧,然後內心產生罪惡感。當你求援時,也代表你的身心不堪負荷了,你需要更多的休息,如果硬撐對孩子也不好。你可能會要求自己「我應該要」當一百分的媽媽、一百分的妻子;但是人是有極限的,不論精神或是時間。
那我是怎麼從一個乳牛狀態回到自己身上?首先是「覺察自己的需求」,例如我想要安排運動、有時間可以工作等。再來是跟身邊的人「提出需求」,讓彼此可以進行一個合作的關係。
後來小孩漸漸長大,大家會問的是「怎麼達到工作跟家庭平衡」?
我自己的觀點是「投入在當下」。當你在工作時,就不要想著沒辦法陪小孩而產生愧疚;當在陪伴小孩時,就不要想著工作還沒做完而心不在焉。兩個狀態都是你喜歡的,不需要覺得對不起誰。
再進一步可以做的是,讓兩件事交互影響變成正循環。舉例來說,我可能白天須要出門演講或錄音,小孩就會給我一個擁抱,然後會說要記得帶禮物回來哦XD 在工作中我可以得到成就感,工作後就帶著愉快的心,去買甜甜圈回家給小孩。在兩個部分都能專注並給出好的品質,自然而然就會形成正循環。
讓自己像科學家一樣「再思考」
每個人都一定會有刻板印象,先覺察自己的偏見,才有機會降低不平等的現象。
——哇賽一起聊ep18|跳出框架擁抱多元,找回最佳自我
常常聽到「溫水煮青蛙」。如果將青蛙放到熱水中牠會跳出;放進冷水中慢慢加熱,青蛙會因為察覺不到危險而被煮死,比喻人在安逸的生活條件中會逐漸失去卻渾然不知。但是你有想過,這可能是錯誤的嗎?
根據現代生物學家的研究發現:結果完全相反!
如果你把一隻青蛙放到沸水中,牠會因為燙傷而死亡;如果放到溫水中,牠不會坐以待斃,而是盡全力跳阿!
《逆思維(Think Again)》這本書的作者提到,人都習慣以最舒適的方式思考,於是,我們的成見不斷延續。想要突破自我限制,就必須建立跟科學家一樣的「逆思維」,打破成規,大膽反思。科學家不會讓自己的想法成為意識形態,也不會妄下定論,而是會讓問題帶領我們前進。
從自己到他人,從他人到群體,從群體到社會。蘇格拉底的名言:「唯一真正的智慧,就是知道你一無所知。」只要謹慎思考,凡事再想一下,就能掙脫成見枷鎖,突破認知盲點!我們所存在的觀念、文化或是知識,其實是會隨著時代而有所改變;同時不可否認的是,每個人都一定會有刻板印象,逆思維可以幫助我們,去覺察自己的偏見,看見更多可能性,也才有機會降低不平等的現象。
主談人:心理師Nana、蔡宇哲教授
撰寫人:林家熒