動起來,情緒才鬆得下來

壓力好大、情緒卡住?也許你只是需要動一動!

覺得情緒卡住、壓力過大時,有時可能是身體還沒找到出口。運動,特別是中強度以上的有氧運動,是幫助身體釋放壓力、完成「戰或逃反應」的重要方式。每天動一點,幫助情緒調節、找回平衡,讓身體先帶你走出困住的情緒。

你有多久沒運動了?

工作忙、壓力大,累到不想說話,連滑手機都算唯一的運動?

但你知道嗎?

情緒卡住、壓力爆表,有時是因為你太久沒「動起來」。

這次,Nana心理師與高雄醫學大學運動醫學系的朱奕華教授,從壓力反應談起,一起認識運動如何幫助我們釋放壓力、穩定情緒,甚至調節大腦功能。

壓力會卡在身體裡?關鍵在「戰/逃反應」

我們常以為壓力只是心理上的「很煩」、「很累」,但廣義來看,只要體內的平衡受到威脅,哪怕只是從躺著變成坐著,都是一種壓力。

平時身體可以自動調節這些變化,但如果身體資源不足,就會產生強烈的不適,進而讓人感覺「壓力很大」。

這一切與演化上的「戰/逃反應」有關。遠古時期,人們為了求生存,發展出一種生理機制:當我們感受到威脅,身體會自動進入備戰狀態,心跳加快、呼吸急促、肌肉緊繃,幫助原始人可以打獵、逃生。

然而,時間來到現代,我們早就不再需要面對野獸,卻需要面對考試、開會、衝突、孤獨,這些壓力既無法「戰」,也無法「逃」。但身體依然用原始的方式做出反應,釋放大量能量。

當這些能量無處可去,身體進入「內耗」狀態,讓交感神經長期處於過度活化,進而影響免疫、內分泌與情緒系統。

這就是為什麼運動被視為最自然的紓壓方式之一。因為運動本身就是一種模擬戰或逃的行為,能有效幫助身體完成壓力循環,釋放過多的緊張能量,讓身體回到平衡。


推薦閱讀:拖延與壓力的關連——《五秒法則行動筆記的力量》


沒時間運動,有時間刷 30 條 Reels?

「我太忙了,沒時間運動。」這幾乎是所有人都講過的一句話。工作、家務、育兒,每天忙得天翻地覆,哪裡還有空去健身房?但如果我們誠實地問自己:真的是沒時間,還是運動從來就不在我們的優先順序?

根據體育署調查,有超過四成以上的國人表示「沒時間運動」是最大的障礙,這個答案在全球各國也都名列前茅。但其實「沒時間」常常只是我們給自己的理由。

如果現在有人說:只要你運動 10 分鐘就給你 1000 萬,相信大部分人都會立刻排出時間來運動。這說明問題不在於時間,而在於我們是否認定這件事「值得」去做。

還有一種常見的誤解是:「我不會運動」、「我運動神經不好」。但運動不是才藝,也不是專業技能,它是一種基本的健康行為,就像刷牙洗澡一樣。

不是你不適合運動,只是還沒找到適合自己的方式。哪怕只是散步五分鐘、提早一站下車,都比繼續久坐不動來得更有幫助。


推薦閱讀:《解放時間》找回生活主導權,你的時間你做主!


動得夠,才有用

我們常說運動能減壓、改善情緒,但並不是「甩甩手」、「慢慢散步」就足夠了。若想促進認知功能與情緒調節,建議選擇中強度以上的有氧運動

有氧運動被大量研究證實能提升大腦中的神經傳導物質濃度,如血清素與多巴胺,有助於穩定情緒、對抗焦慮與憂鬱。

簡單的判斷方法:如果運動時還能輕鬆聊天,可能只是輕強度;若是趕公車時的快走,差不多是中強度;而若已經有跑起來,氣喘吁吁,那就是高強度了。

除了強度,時間長度也很關鍵。有氧運動不是跑個10秒就打卡,至少要持續10到15分鐘以上,而且身體的耗氧量要有感上升,才算真的「有氧」。

傳統的跑步、快走等,許多球類運動、跳舞、甚至循環式的重量訓練,大多也都兼具有氧效果。


推薦閱讀:穿越那些讓你不自律的阻礙,奔向自由!


身體動一動,情緒鬆一鬆

運動不只是維持體力的方式,更是幫助我們調節壓力與情緒的重要工具。

當壓力長期堆積,身體進入過度警覺的狀態,卻沒有出口時,那些「放鬆不下來」、「總是煩躁」的感受,其實是身體在求救。

而適度的身體活動,尤其是中強度以上的有氧運動,能幫助我們完成壓力循環,讓緊繃的神經系統有機會調節壓力。

讓「動起來」成為日常習慣,規律的運動,不只是照顧身體,更是給心理的一種支持。



蔡宇哲博士

哇賽心理學執行長

資深臨床心理師,失眠認知行為治療專業認證,兩個孩子的媽。


*完整內容歡迎收聽「哇賽療心室 SP|修復情緒重塑大腦,運動的神奇療癒」節目內容

文章編輯/戴怡姍
執行編輯/陳亭君

哇賽療心室 / YOUTUBE影片版

哇賽心理學LOGO

支持哇賽心理學

「理性中帶有溫暖,療癒中帶點知識」
心理學不只是在學校或醫院間被應用的知識,而是要帶到生活中讓更多人了解,融入生活的每一刻。

您的支持將幫助我們持續創作更多有價值的內容!
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