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親密關係中,你是否曾因理想與現實的差距而感到痛苦?是否覺得自己的付出變成了一種犧牲,內心充滿不甘?
今天要介紹的是克里斯多福·孟所著的《親密關係》系列。它分為兩冊:《親密關係1》:副標「別將伴侶當成應該滿足你需求的人」,聚焦於理論與內在探索;《親密關係2》:副標「活出情緒成年——從破碎到完整的情感必修課」,著重實作技巧,透過具體的步驟和技巧,幫助我們在生活中練習。
幸福,掌握在自己手中
「誰痛苦,誰改變;誰改變,誰受益。」這句話可能會讓人覺得不公平,但這並非把責任全推給受傷的一方,而是提醒我們:每一次的情緒波動,其實都是一次自我覺察的契機。
我們太常將快樂、價值感、安全感寄託在他人身上,卻忽略了這些其實只能來自我們自己。
當你在關係中感到不被看見,或被忽略時,與其期待對方自動理解你,不如先回頭看看自己是否清楚自己的需要,並勇敢表達。
誠實地表達需求:明說 vs. 暗示
舉例來說,你習慣每天睡前收到伴侶的一通電話,但某天伴侶晚歸沒報備,你心裡可能翻湧著「不被重視」的情緒,卻不說明自己的失落,只是用冷淡或沉默向伴侶表示不悅。
你以為對方會「懂」,但如果他本身比較遲鈍,這些暗示往往只是無聲的壓力,最終變成無解的局面。
這樣的互動看似是在懲罰對方,實則是無法面對自身需求的表現。
與其用沉默懲罰,不如試著說:「我有點失望,因為我一直很珍惜我們睡前互道晚安的習慣,那讓我感覺到我們是彼此在乎的。」
這樣的明確表達,反而更容易被聽見與理解。

推薦閱讀:《善意溝通》讓對話成為連結,而不是距離
放下期待,練習面對失望
關係中的不滿,其實是內心期待未被看見
以打電話報備的例子來說,其實不論伴侶有沒有打電話給你,你都可以選擇安排那段時間做哪些自己喜歡的事,而不是只能被迫地在那邊煩躁地空等。
通常,我們只會意識到自己希望伴侶做些什麼、改變些什麼,卻沒有覺察到自己深埋在心裡的需求。
書中提出一個練習:透過書寫來辨識對伴侶的失望與期望,審視對於關係中的失望。但這不是為了要責怪對方,而是要讓你有機會意識到自己的需求。
範例句型如:
- 我在哪些方面對伴侶感到失望?
- 我希望他怎麼做?
- 他做到了,我會有什麼情緒?
- 沒做到,我會有什麼感受?
完成之後,現在有兩個選擇:
1.繼續把這些期望強加在伴侶身上,在期望沒有得到滿足的時候,再深深地感到失望,仍舊覺得自己內心不完整。
2.幫伴侶卸下這些期望的重擔。因為這將會打開一扇大門,讓你發現,也意識到,任何的身外之物都不可能讓你開心。你覺得自己需要的東西,其實一直藏在你內心的深處。
這個練習,是要讓你開始能夠覺察,還有意識到:「期望只會導致不滿,甚至是痛苦。」這有助於我們能夠鬆開抱有期待的這個束縛,協助我們更平靜地接受現實,就是我們得為自己的幸福負起責任。

伴侶在生命中的三種重要角色
書中提出一個發人深省的觀點:「伴侶並不是你獲得愛與幸福的根源。」乍聽之下似乎難以接受,但其實這句話正提醒我們:真正掌控自己情緒的人,是自己。
那麼,伴侶在我們生命中的角色究竟是什麼?作者將其歸納為三種象徵性的存在:
- 鏡子:反映出你內心深處尚未解決的情緒與課題。
- 老師:在尋找真實自我的旅程中給予引導。
- 玩伴:與你共同走過生命的起伏,分享歡樂與悲傷。
換個角度看,親密關係其實是一種極具價值的學習歷程。它不僅讓我們更認識自己,也讓我們真切體驗那些那些你一直以來追尋的感受。

哇賽讀心書,陪你聊聊書

親密關係Ⅰ+Ⅱ:別將伴侶當成應該滿足你需求的人!情感必修課實作篇
作者:克里斯多福‧孟
出版社:寶瓶文化
*本文摘錄編寫自【哇賽讀心書ep67|親密關係真相:期待愛,還是學會愛?】節目內容
文章編輯/戴怡姍
執行編輯/陳亭君
哇賽讀心書 / YOUTUBE影片完整版

支持哇賽心理學
「理性中帶有溫暖,療癒中帶點知識」
心理學不只是在學校或醫院間被應用的知識,而是要帶到生活中讓更多人了解,融入生活的每一刻。
您的支持將幫助我們持續創作更多有價值的內容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