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的孩子在校園適應上順利嗎?
有的小朋友剛開始會哭得很慘,然後現在雖然不哭了,但每天都會想說「我不要上學」。
有的小朋友開始出現寫作業上面的拖延,家長在家裡就會忍不住火冒三丈。
這次Nana心理師和兒童職能治療師—童童老師,一起破解這些校園的關卡,從分離焦慮再到學業上面的挑戰。我們可以如何陪孩子走得更安穩、更安心?
孩子不想上學可能的原因
孩子不想上學,究竟是「分離焦慮」還是還有其他的問題?其實可以從時間點來區分。剛入學的時候,如果孩子不願意進教室、在校門口大哭、緊緊抱著爸爸媽媽不放,通常是分離焦慮。這種狀況在一個月左右大多會慢慢緩解。
在第一個月面對分離焦慮時,家長可以透過「預告」來減輕孩子的不安。例如提前告訴孩子上學的流程、學校可能會發生什麼事情,讓孩子能夠有心理準備,知道自己將面對的環境,能有效降低焦慮感。
可是如果已經超過三個月仍然持續,那就不再只是分離焦慮,可能與環境適應度有關。還有另一種情況:孩子已經適應過一段時間,但中間出現空窗期,例如長假或一段時間沒有上學,再回到校園時,會出現抗拒。這種狀況比較接近「社會化的壓力」。
有社會化的壓力的問題,是因為放假在家時,生活是自由的,可以按照自己的節奏,不需要特別配合他人,也沒有外在規範。可是在學校必須遵守規則、接受老師的安排,完成並不是自己設定的目標。這些要求本身就會帶來壓力,而壓力累積後自然容易引發抗拒情緒。

別高估孩子的發展能力
升上小學後,家長多半要面臨寫作業的難題。明明只要寫一頁國字,十分鐘就能完成,孩子卻不斷拖延:一下要削鉛筆、一下要喝水,甚至看一下寵物。一個小時過去,功課還沒寫完。
這種「拖拉」的行為,不一定只是偷懶或不專心,最容易被忽略的原因是孩子的手部小肌肉力量不足。手指、手腕缺乏肌力與耐力時,握筆寫字很快就會感到痠痛。就像成人突然加強重量訓練後,隔天全身肌肉痠軟,提不起勁一樣。
這些訓練其實應該從幼兒園階段開始,透過遊戲和手部活動來累積能力。舉例來說,四歲可以從「掌內分解動作」練起,讓手指逐漸能夠分工協調。像是以前三指拿湯匙,後兩指則夾著小彈珠,藉此加強。到了五歲,可以加入積木、迷宮遊戲來練習空間概念。
六歲則適合用剪刀和筷子,進一步發展精細動作,為即將到來的握筆書寫做準備。特別是剪刀的練習,其實比許多長輩想像的更安全。幼兒園常會使用安全剪刀,讓孩子學習。建議選擇金屬圓頭設計的剪刀,安全又好操作,更能有效累積手部肌肉與控制力。
制定規則也要因材施教
若已經排除前文提到的生理問題或是注意力不足的問題,接下來可以思考的方向就是「制定規則」。這裡的規則並不是要限制孩子,而是幫助家長了解:孩子在哪種狀態下,更能發揮自我控制。
比如說,有些孩子在學校就已經累積了很大的壓力,回家後需要先放鬆一下,心情調整過來,寫功課才會更快、更順利。如果這時候硬逼迫他馬上動筆,就好像大人下班後筋疲力盡,卻還被要求立刻繼續工作,效率自然不會好。
但也有另一類孩子,自我控制力較弱,一旦碰到電視、平板或遊戲,就很難再收心。如果讓他們先玩再寫,往往拖延更嚴重。對這類孩子來說,「先苦後樂」會比較有效。
制定規則的核心在於「試著找到適合孩子的方式」。舉例來說,可以先規劃:回家後先看 30 分鐘電視,7 點前把功課完成。若執行一週後發現孩子收不回來,可以和他討論是否需要調整,討論也能讓孩子理解,規則不是單方面強加,而是一起檢視與修正。
家長若希望孩子到中高年級能逐漸獨立,就需要在前期花更多時間與他討論,幫助他學會如何安排順序、規劃時間。這不僅能減少作業上的拖延,也能培養日後更重要的自我管理能力。

推薦閱讀:你家孩子睡得夠嗎?研究:孩子的心理健康,從睡飽睡好開始
和孩子一起找到更好的節奏
或許在日常裡,父母常因孩子不上學、拖著不寫功課而心力交瘁。
但若換個角度思考,這些行為背後,其實是孩子在對環境、壓力與自我能力發出的訊號。
當我們願意停下腳步傾聽,與孩子一起討論、調整,就能讓衝突變成合作的契機。
成長不會一帆風順,但在一次次的理解與磨合中,孩子會慢慢學會規劃、承擔與獨立,而親子之間也會累積更深的信任與連結。

*完整內容歡迎收聽「哇賽療心室 ep.134|孩子寫作業總是推拖拉?家長三招變神隊友ft.童童老師」節目內容
文章編輯/戴怡姍
執行編輯/陳亭君
哇賽療心室 / YOUTUBE影片版

支持哇賽心理學
「理性中帶有溫暖,療癒中帶點知識」
心理學不只是在學校或醫院間被應用的知識,而是要帶到生活中讓更多人了解,融入生活的每一刻。
您的支持將幫助我們持續創作更多有價值的內容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