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車上,我們是駕駛;在路上,我們是行人。
一條馬路,看似分隔了駕駛與行人,但其實還是在同一條道路上。
而交通安全看似法律上白紙黑字的規則,其實也與我們的心理機制息息相關。
從駕駛的注意力、從眾效應,到行人的心理狀態,都在無形中影響著道路上的每一次互動。
駕駛沒有注意到行人?
康納曼在《快思慢想》中提出,我們的大腦有兩種運作系統:快思與慢想。快思是直覺式的反應,省力、快速,像是開車時看到紅燈會停、綠燈會走,這些行為都已經自動化;而慢想則是需要理性分析的思考,例如做投資決策或填寫報表時,需要比對、推論與評估。
日常生活中,大腦會在這兩種模式間切換。不過在開車時,大多時候我們依賴「快思」。但快思有它的限制。當大腦進入自動化模式時,會根據內建的優先條件進行判斷。以開車為例,多數人最優先關注的線索是兩個:號誌顏色與前方車輛的動向。
當綠燈亮起、前車開始移動,大腦會自動給出可以前進的訊號。相較之下,斑馬線上的行人往往被排在注意力的後面。這也是為什麼有些駕駛會忽略了行人,因為他們的注意力早已鎖定在燈號與前方車流上。
除此之外,心理機制中的從眾效應也會影響駕駛判斷。當前面的車都往前行走,後方駕駛自然會產生「我也該跟上」的壓力。因為覺得如果停下來,彷彿破壞交通的節奏,甚至擔心後車會不耐煩地按喇叭。這種想維持群體一致的傾向,讓人不自覺忽略了潛在的風險與行人安全。
讓「停讓行人」成為習慣
如果開車時的「快思」會影響到我們對行人的注意程度,而從眾效應又推著大家一窩蜂往前。因此,必須讓「行人優先」變成我們大腦的反射動作。
就像以前騎機車不戴安全帽很常見,如今如果有人沒戴,反而會被視為特例。交通安全觀念要內化為習慣,需要時間與反覆練習。
要讓這樣的觀念深植腦中,有兩個心理上的提醒方式:
1.換位思考
開車或走路時,看見路邊的小孩或推著助行器的長輩,不妨想像那是自己的家人:如果是你的孩子或父母,你會希望駕駛讓路嗎?當我們嘗試不再只是從駕駛或行人的單一角度思考。畢竟,每個人都可能在不同情境中成為「被等待的人」。
2.做好示範
既然從眾效應會讓人跟著錯誤行為,那就反過來成為引導正確行為的人。如果你是第一台車,看到孩子舉手要過馬路,就主動停下來。即使後車按喇叭,也要堅持這個動作。因為你的行為其實是在教育後方的駕駛:這才是對的做法。

理解行人「走得慢」的需求
許多駕駛都曾遇過這樣的情況:綠燈了,行人卻慢慢走,看起來像是在挑釁;或是有長輩在紅燈時仍穿越馬路,逼得自己急煞。這時腦中很容易浮現「三寶」這個標籤。
當然,也有少數行人確實出於挑釁或情緒反抗,例如在斑馬線上刻意慢行、跳舞、甚至做出不當手勢。甚至有人是曾經在路上與其他用路人有過衝突,於是以「走得慢」來表達抗議或宣示存在感。
但事實上,行人的「慢」並不總是故意的。有些人因為年紀大、行動不便、推著嬰兒車,或正處於懷孕階段,正在經歷身體變化或健康限制。
除了生理因素,還有心理層面的影響。有人在經歷過車禍後出現創傷反應,對喇叭聲或急煞特別敏感,甚至會在路中央僵住幾秒。新聞上偶爾也有因精神疾病或情緒失控而突然衝到馬路中央的案例,他們其實是需要醫療協助人群。

推薦閱讀:《發現你的共感天賦》雙重標準其實是選擇性的同理心?
多等一秒,路就安全一分
交通安全從來不是一場對立的拉鋸,而是一種彼此守護的文化。馬路上沒有永遠的駕駛或永遠的行人,今天開車的你,明天可能就是牽著孩子過馬路的父母;而今天步行的行人,也可能下一刻就成為騎車趕著上班的人。
角色不斷交換,唯一不變的,是我們都希望自己與家人能平安到達目的地。讓「停讓行人」成為習慣,讓回家的路,不只是通往家的方向,更是一條幸福又安全的康莊大道。



*完整內容歡迎收聽「哇賽一起聊 ep.30|從心出發,讓行人優先成為文化,而非規則」節目內容
文章編輯/戴怡姍
執行編輯/陳亭君
哇賽一起聊 / YOUTUBE影片版

支持哇賽心理學
「理性中帶有溫暖,療癒中帶點知識」
心理學不只是在學校或醫院間被應用的知識,而是要帶到生活中讓更多人了解,融入生活的每一刻。
您的支持將幫助我們持續創作更多有價值的內容!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