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會有一種資訊永遠追求不完、新東西一直出來一直學不完的焦慮嗎?
又或者,你發現家裡的物品越來越多,想要斷捨離卻總是放不下?
這些現象的背後,其實跟我們大腦的運作方式息息相關。今天要分享的這本書《大腦不滿足》,正是探討這方面的議題。
為何停不下來?
書中討論了生活中常見的三個現象:賭博、資訊焦慮和囤積物品。
這三個現象背後各自都有許多原因,但有一個重要的共同核心,就是我們的大腦會有不滿足的現象。所謂不滿足,也可以理解成大腦很容易呈現匱乏狀態,簡單講就是「覺得不夠,還要更多」。
這種匱乏狀態很容易形成一個循環,包含以下三個階段:
階段一:機會出現
機會,是指一個可以讓生活變得更好更快樂的契機,例如:金錢、財產、食物、地位、升職等,這些都是你有可能得到或失去的東西。
尤其越能被量化、越容易理解的事物,越吸引人。例如賭博之所以容易吸引人,關鍵在於其結果是「可見且量化的」,就是「錢」。每個人都清楚錢可以用來做什麼,所以當這樣的機會擺在眼前,就可能讓人無比渴望。
階段二:無法預期的獎賞
賭博的關鍵在於你有一個機會,並且會期待中獎。「期待」是大腦獎賞系統中最關鍵的一刻,我們常聽到的多巴胺系統,負責的就是期待與獎賞。
多巴胺在大腦中分泌最多的時刻,其實並不是贏錢的時候,而是「期待」贏錢的時候。
一些動物研究發現,在食物掉下來之前,大腦中的多巴胺就已經達到高峰。換句話說,不是因為真正的獎賞引發多巴胺的分泌,而是期待獎賞出現這件事。
推薦閱讀:《你的人生,他們六個說了算!》多巴胺不是毒,而是人生的關鍵配方
階段三:可快速重複
大部分的行為如果做完一次沒有得到結果,下一次再執行需要間隔很久,那這樣的行為多半不會成癮。
可是如果一個行為完成後,不管有沒有回饋,都很快就可以再進行下一次,那這個行為就很容易讓人不斷落入匱乏循環的狀態。
例如:吃角子老虎機,拉動搖桿十幾秒後,不管中獎與否,只要再拉一次就可以進行下一次,這就是快速重複性。
人類天生追求「更多」
大腦會預設一個立場:「越多就越好;越少就越不好」。因為人類的原始設定就是要收集更多而不是更少的東西,學者提出三個可能的原因:
1. 有助於生存
早期文明中,擁有更多的食物越有助於生存。但是,早期人們所擁有的物品,主要是裝備或有用的東西。
從現代人的角度來看,我們現在擁有的很多物品,其實並不能算是必要的裝備,甚至與生存關係不大,例如:”你的衣櫃裡有幾件衣服”。
書裡提到一個很有意思的研究,調查一群人擁有多少衣服。結果發現,這群人平均擁有107件衣物;而這107件當中,其實只有10%的衣服是常穿的。
所以,其實我們擁有很多東西,但真正需要的並不多。
2. 身份地位的象徵
擁有越多或是越稀有的物品,往往成為了身份地位的象徵。
像是很多人會買名牌、買奢侈品,而且這些名牌包包不只一個,可能有很多個,甚至需要有一個房間專門存放、展示。
3. 獲得歸屬感
獲得歸屬感與獲得地位不太一樣。獲得地位是覺得自己擁有某個東西,可以超越群體的其他人;而追求歸屬感則是希望與其他人一起。
例如,粉絲購買偶像的周邊商品,穿在身上就像是和偶像及其他粉絲成為同一群人。
善用機制轉換成「豐盛」循環
其實,所謂的匱乏循環不見得是壞事。書裡提到一個有趣的概念,便是將匱乏循環轉換成豐盛循環。
例如,前幾年很紅的寶可夢遊戲,遊戲設計公司希望人們多多在外活動,因為大家太少活動了,總是窩在室內或辦公室。
所以遊戲設計的機制是,讓人們願意走到戶外,走到各個地方,甚至會在一些特殊的景觀標的設置道館或特定寶可夢,讓你特地到那裡去抓寶。
後來,又衍生出共同打怪的機制,玩家必須聚集很多人一起去抓寶,在這個過程中也會經歷與別人的合作,對應到現代人越來越少實體互動的機會。
這樣的機制,可以說是既滿足我們探索的需求,又增加了實體的社交互動經驗,形成豐盛的循環。
推薦閱讀:【Live Podcast】善用減法與加法,預約你的美好生活
哇賽讀心書,陪你聊聊書

大腦不滿足:打破「匱乏循環」,在數位浪潮中奪回生活主導權
作者:麥可.伊斯特
出版社:方舟文化
*本文摘錄編寫自【哇賽讀心書ep33|資訊焦慮、囤積物品,都是因為你的《大腦不滿足》】節目內容
文章編輯/戴怡姍
執行編輯/陳亭君
哇賽讀心書 / YOUTUBE影片完整版

支持哇賽心理學
「理性中帶有溫暖,療癒中帶點知識」
心理學不只是在學校或醫院間被應用的知識,而是要帶到生活中讓更多人了解,融入生活的每一刻。
您的支持將幫助我們持續創作更多有價值的內容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