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該把興趣當工作嗎?有人說興趣可以結合工作是一件很美好的事情,但有人卻說這樣反而會讓熱情逐漸被消磨。萬一真的想要轉職去做自己有興趣的事情,又該從何開始呢?
本集專訪再次邀請到企業知名財務顧問-郝旭烈,人稱「郝哥」。繼《致富覺察》之後,這本年度力作《人生成為》,來自其將深刻的生命經歷,轉化成人生「三為」,引導讀者創造理想又豐足的人生。
人生成為: 突破自我設限的成就力
作者:郝旭烈
出版社:幸福文化
想都是問題,做才是答案
在《人生成為》中,我提出了人生的三為,包含「認為」、「作為」、「成為」。
首先,「認為」指的是想法、思維,也就是所有行動的開端。如果你「認為」自己不行,行動就不會開始,而改變也無從發生。
但是,我認為在這三為中,最重要的部分是「作為」,因為許多人總停留在腦內空轉──計劃、分析、猶豫,但從未真正開始行動。可是唯有透過行動,你才能知道這條路適不適合你,並在實踐中調整方向。
至於「成為」呢?每當有人問我說要如何成為自己想成為的樣子,我會說「你怎麼做,就怎麼成」,只要開始做,你就已經成為不一樣的人了。
推薦閱讀:專訪郝旭烈 | 培養《致富覺察》的思維!
「不作為」也是一種作為
曾經有個人力資源管理的老師說:「我從來沒有做過職涯規劃,我只是在每個當下,盡力完成我該做的事,為下一個機會做好準備。」
這段話讓我明白,每個人在當下做的抉擇,一定都是當下覺得最好的抉擇。所以每一步的努力,都是讓你成為更好的自己的過程。同樣的,「不作為」也是一種作為,也會成為你停在原地的每一步。
很多人抱怨沒時間學習、運動,甚至連休息都奢侈,卻說我沒得選擇。但其實沒有選擇也是一種選擇,因為就算是五分鐘的閱讀、幾次的交互蹲跳,都有機會讓你成為不一樣的自己。
就像在《正念之身》這本書中提到的:「你沒有辦法用你過去有限的能力去想清楚,你未來無窮的潛力」。過去是固定的,但你的未來是從現在開始,不做的話,永遠不知道答案是什麼。
把興趣變工作的關鍵:要執著在興趣本身
有人說當興趣變成工作,興趣就不再有趣了,就像一個開玩笑的說法:「如果要讓學生討厭某事情,就是把它變成課程」。
我印象非常深刻,在我考完大學的那一天,我特別跑到母校的大禮堂前,發誓我從今天開始不要再念書了。但後來我才明白,我不是不喜歡讀書,而是不喜歡考試,只是有時候我們會不小心把兩個東西搞混在一起。
所以興趣能不能變成工作的關鍵是,你要執著在興趣本身,而不要把不是興趣的部分納入工作範疇。
我一直都非常喜歡教課、非常喜歡跟別人分享我的所學,但我曾經包辦課程設計、與客戶溝通、甚至價格討論,這件事立刻變得好討厭。後來我利用專業分工,把討厭的部分外包出去,只專注於我最擅長的教學。
套用羅勃特清崎在《富爸爸窮爸爸》裡寫到的概念,利用分潤的方式,用錢去買你最不喜歡做的事情,讓自己專注於真正擅長和熱愛的事。如果今天你很幸運可以將興趣結合工作,不要把不喜歡的部分都納進來,讓自己可以既賺錢,又留時間,更能保持熱愛。
過去追求平地起高樓,現在則要逐水草而居
以前的「鐵飯碗」,是「在一個地方吃一輩子的飯」;如今的鐵飯碗,應該是「一輩子在不同地方都有飯吃」。
隨著現今社會型態的變化,我們應該要與時俱進,不再依賴單一工作、不再限制自己只能做什麼,而是讓自己隨時能在新的環境中生存下去。
有時候我們可能因為過去在某件事上投入了太多,而不願意放手,這就是所謂的「沉沒成本」。但如果當下的環境已經沒有足夠的資源或機會,我們就應該果斷調整方向,為未來尋找更好的可能性。
所以我說未來的工作不是埋頭苦幹,而是抬頭樂幹。
抬頭指的是我們雖然沒辦法知道變化,但是我們可以預期一定會有變化,而在變化中,我們可以每天用小小的努力降低自己的「啟動成本」、累積「複利效應」,用無痛的方式開始行動,才能讓自己走得更遠、更穩。
*完整內容歡迎收聽「哇賽心觀點ep127|不空想,從認為到作為,成為更好的自己」節目內容
支持哇賽心理學
「理性中帶有溫暖,療癒中帶點知識」
心理學不只是在學校或醫院間被應用的知識,而是要帶到生活中讓更多人了解,融入生活的每一刻。
您的支持將幫助我們持續創作更多有價值的內容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