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工作倦怠、職場過勞?用職涯設計找回熱情與方向
設計職涯時,可以從金錢、影響力與自我表達三個面向檢視。透過盤點待辦內容、排序優先度與持續微調,就能讓工作更貼近理想。若多次調整仍無法滿足期待,勇敢轉換跑道也是一種選擇,職涯就像調整音響旋鈕般,需要不斷修正,才能創造出符合自身需求的理想狀態。
設計職涯時,可以從金錢、影響力與自我表達三個面向檢視。透過盤點待辦內容、排序優先度與持續微調,就能讓工作更貼近理想。若多次調整仍無法滿足期待,勇敢轉換跑道也是一種選擇,職涯就像調整音響旋鈕般,需要不斷修正,才能創造出符合自身需求的理想狀態。
人生是一連串選擇的累積,而在這些選擇裡,難免會有後悔。
後悔不只是懊悔選錯,更是一種「新的自己」與「舊的自己」之間的拉扯。
尤其在關係中,甚至牽動著更深層的情緒與未被說出口的需求。
我們改變不了過去,但可以選擇用更多溫柔看待那個做出決定的自己。
慾望往往不是從「需要」出發,而是從「看見」開始。社群媒體加速了這個機制,讓我們無時無刻都在和世界比較。想要與需要之間的界線,需從自身資源與處境重新盤點與釐清。真正的財富自由,不在於擁有更多,而是擁有餘裕去選擇什麼值得保留、什麼可以放下。
拖延讓你很困擾嗎?
其實在適度情況下可能有助於創造力的提升。研究發現,適量的拖延不僅能激發潛意識中的想法孵化,也讓人在壓力下更容易產生創新思維。
若能掌握適合自己的拖延程度與節奏,拖延甚至能成為提升效率的策略工具。
特別是具備自律與情緒穩定特質的積極拖延者,更可能在最後關頭發揮高品質創意成果。
我們常以為與親密的人更能心意相通,卻容易陷入「親密溝通偏誤」,高估彼此的理解程度。研究發現,無論是伴侶還是朋友,在理解模糊語句的準確率上,與陌生人其實差異不大。這是因為我們對熟人傾向投入較少認知資源,導致溝通效率反而降低。學會在重要時刻清楚表達與確認理解,是改善親密關係溝通的關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