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《記恨家族》看見恨的模樣,也練習不再記恨
恨不只是情緒,更像是過去傷痕反覆堆疊後的防衛姿態,常伴隨著誤解、隔離感與去人性化的傾向。
當我們能夠停下來覺察身體反應,並用更細緻的語言說出內心的感受,就比較不容易被憤怒困住。
心理學研究顯示,提升情緒粒度,有助於啟動大腦理性區域,讓我們更有能力調節情緒。
放下仇恨,不等於原諒,而是選擇不再讓傷害主宰我們的人生。
恨不只是情緒,更像是過去傷痕反覆堆疊後的防衛姿態,常伴隨著誤解、隔離感與去人性化的傾向。
當我們能夠停下來覺察身體反應,並用更細緻的語言說出內心的感受,就比較不容易被憤怒困住。
心理學研究顯示,提升情緒粒度,有助於啟動大腦理性區域,讓我們更有能力調節情緒。
放下仇恨,不等於原諒,而是選擇不再讓傷害主宰我們的人生。
生活失去控制感,錯誤的信念能提供安慰與出口。情緒、認知、性格與社會的交織,讓我們更容易陷入誤信的漩渦。理解,而非指責,才是打開對話與改變的第一步。
投稿|林子翔(哇賽心理學寫作坊作坊第二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