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《認錯》冤案:心理學解析目擊者誤認
案件發生時,受害者必須依據自己的記憶來指認兇手,這是司法程序中再正常不過的一環。但心理學研究指出,記憶並非如錄影重播般準確,而是會隨著情緒、暗示與重複回想而不斷重建。人在極度壓力下,可能根據模糊印象做出錯誤的辨識,卻深信不疑。理解記憶的限制,是司法避免冤錯、實現正義的重要一步。
案件發生時,受害者必須依據自己的記憶來指認兇手,這是司法程序中再正常不過的一環。但心理學研究指出,記憶並非如錄影重播般準確,而是會隨著情緒、暗示與重複回想而不斷重建。人在極度壓力下,可能根據模糊印象做出錯誤的辨識,卻深信不疑。理解記憶的限制,是司法避免冤錯、實現正義的重要一步。
「時間會療癒一切」聽起來令人安心,但有些創傷,會悄悄藏在身體與關係中,繼續影響著我們。如果發現自己仍是容易被情緒淹沒、難以建立連結、甚至懷疑自己是否值得被愛,也許是時候問問自己:是否需要更多支持?當你開始意識到它留下的影響、願意理解它,已經是在修復的路上。慢慢學習照顧自己,在需要時尋求幫助。穩定情緒、回到當下,有時就從一個呼吸、一句對自己的話開始。
走進房間卻忘了要做什麼,或在超市碰到熟人卻叫不出名字,這些日常的小失憶,其實與大腦的記憶系統有關。記憶不只是記得與忘記,更牽涉到大腦如何分類、管理資訊。
從語意記憶到事件記憶,再到前額葉的角色,帶你認識記憶如何影響我們的生活與行為。
催眠到底是什麼呢?是怪力亂神?或是數到三,你就會相信自己變成一隻雞,還是一種控制別人心智的方式呢?
本次專訪邀請到黃天豪臨床心理師,破解5個與催眠有關的迷思,希望提供給大家一個比較正確的催眠理解和概念。
你是否想過如果可以偷偷改變別人的意念該有多好呢?或者想要偷偷讓別人的立場和你相同呢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