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需要的是休息,不是放棄
想像一下,一顆球從高處掉下去,打到地面回彈,意思就是球還會再上來。
逆境中回彈的意思,就是當我們的人生或情緒,在某個時刻掉下去的時候,要知道你還會再爬上來,而不是掉下去後,就像一灘爛泥粘在地上了。
這讓我想到,我之前有幾位個案,他們能力都很好,可是當遇到某些壓力,或跟家人有衝突,產生情緒的動盪起伏時,就會陷入一種很無助、很無力的狀態,會有好幾天的作息都亂七八糟,或是完全躺平,連吃東西或洗澡的力氣都沒有。他們來會談的時候,就會說自己那幾天過得好像一灘爛泥,好像再也沒有力氣爬起來了,但我總是會肯定他們,即使在這樣困難的狀態下,竟然還願意前來會談,這是多麼不容易的事!
我常跟他們分享一幅我很喜歡的畫。那一幅畫中,有一個小女孩盤坐於地,手撐著頭,然後看著一隻藍色的小鳥,上面寫著一句話:「如果你感到疲倦,學會休息,而不是放棄」。
這幅畫是由英國的塗鴉藝術家Banksy 繪製的。由於他活躍於社會運動,所以常會在街頭,畫上一幅帶有諷刺意味的畫,然後附上具有顛覆性或黑色幽默的警示語句。
每當我覺得心好累時,也會很想要放棄,很想要撇下一切,可是他提醒了我,我需要的是休息,而不是放棄。
當你選擇了休息而非放棄,好好照顧自己,就是在為下一次的回彈做準備。那回彈以後呢?還會不會掉下去?有可能還是會。擁有高度的復原力,並不代表不會受傷,而是每一次受傷時,雖然還是覺得很痛,但你知道,每一次你都能從中復原。
提升復原力,不怕遇逆境
一個人的復原力好不好,有很大一部分來自於成長的歷程,因為成長的經驗會影響我們如何看待失敗。
舉兩個極端例子來說,童年都被安排在一個很周到的溫室裡面,被當成花朵般呵護著長大的人,就沒有機會理解如何適當表達或調節遇到挫折的情緒;當離開溫室的保護以後,面對複雜的社會情境,突然經驗失敗時,要恢復動力,或許就不是那麼容易。
那另外一種極端的例子是,如果成長的過程中,只要失敗就會被羞辱或嘲諷,彷彿自己有一點點缺陷就不被接受,當然因此就會把壓力視為威脅,會儘量避免可能失敗的情境,因為害怕失敗而什麼都不敢做,或許這才真正導向了失敗之路。
不過,不用緊張,雖然成長的經歷會有影響,但好在心理學研究發現,後天的學習可以讓我們提升復原力。
治療室裡,心理師常常就是在協助個案建立復原力。大家跟我們相遇的時候,都是在他們最低潮或脆弱的時刻。而我有機會見證這些個案,看見他們從泥沼中起身,然後繼續前進的堅韌模樣。
在我們協助個案恢復回彈的能力時,會讓個案先增加自我覺察,能夠辨識自己的想法、情緒、生理和行為的反應,接著再學習情緒調節策略,練習合宜地接納和處理情緒,而不是卡在裡面或被情緒牽著鼻子走。
心理師也會在過程中,提升他們的認知彈性,促使他們的思考模式更多元,有機會用不同的觀點去解釋和看待事情。在有了想要回彈的動機後,就會和個案一起擬定有點挑戰性,但又有機會成功的行動計畫,鼓勵他去執行,建立成功的經驗,慢慢增進自我效能感。
自我效能感就是相信自己做得到,能夠善用自己的強項與特質達到目標。期間,也會開始優化個案與他人的人際連結。因為支持性的人際關係是復原力很重要的基礎,有點像是一張網子,當你遇到很糟糕的事情,覺得自己正在下墜的時候,身邊能夠給予支持的親朋好友就有機會接住你。
本文摘自《你需要的是休息,而不是放棄》
作者:蔡佳璇、葉品希心理師
總策劃:哇賽心理學,出版:親子天下
*更多內文閱讀*
微笑面具的背後-網紅的微笑憂鬱
拖延是人類天性,別為趕工而自責