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認為投資人做決策時,有可能完全理性嗎?或者你曾經有過投資失利的經驗嗎?
許多人在投資時,會參考所謂的專家意見、加入許多理財專家的粉絲社團,甚至將理財達人的建議視為準則,反映出投資人對專業意見的高度依賴。
因為投資決策的品質,影響著我們能賺多少、會不會虧損,但其實有一些心理因素,會在不知不覺中影響我們的投資判斷。
本次要介紹的書《非理性效應》,作者丹尼爾·克羅斯比是一位心理學家,同時也是行為金融領域的專家,書中討論了各種投資過程中常見的心理偏誤,幫助我們看清哪些決策「不單純是受市場影響,而是人的誤區」。
人對機率不敏感
投資十分仰賴於對機率的判斷,因為這涉及風險的高低。可是,人對機率的判斷其實很不敏銳,我們會依賴一些特別強烈的資訊,而不是那麼在意風險的正確性。
例如:
如果要你蒙眼從碗裡拿出一顆綠豆,成功的話就可以獲得一千元。
你面前擺著兩個碗,你會選哪個來挑戰呢?
• A碗:1顆綠豆+9顆紅豆
• B碗:9顆綠豆+91顆紅豆
如果從理性的思考來看,當然要選機率較高的碗。A碗挑出綠豆的機率是10%;而B碗挑出綠豆的機率則是9%。理性來看,應該要選A碗。
結果發現,大部分的人會選擇B碗,因為他們覺得B裡綠豆比較多,看起來中獎次數就比較高。所以,人對機率其實沒有那麼敏感,更敏感的是他自己關注的那些資訊,比如中獎豆子數多寡。
推薦閱讀:《誤信》我們不是被陰謀論說服,而是被安撫
投資的「噪音」干擾
除了對機率不敏感之外,人們其實還很容易受到機率以外的資訊影響,這部分就叫做「噪音」。噪音是指,我們有一個想要正確接收到的訊息,但旁邊還有許多其他的資訊干擾。
書裡有提到一個研究,可以來測試看看:
有位女性叫小美,31歲,單身,非常聰明,過去主修哲學,學生時代非常關注歧視和社會爭議,且曾參加過反核示威。
現在,請問以下哪個描述更可能是小美?
1. 小美是一位銀行櫃員。
2. 小美是一位銀行櫃員,而且熱衷女性運動。
研究發現,多數人會選擇第2項,但第1項才是最理性、最有可能的選擇。因為這兩個陳述都說小美是銀行櫃員,第2項加入「熱衷女性運動」的描述,限縮了小美的可能性。小美以前雖然關注社會爭議,但現在不一定熱衷女權運動。
這類噪音在投資中也常見類似情況。例如,黃仁勳、比爾·蓋茨,以及我們認識的許多國際級企業創辦人,他們都需要營造出一個正面的形象。在戲劇中,我們也常看到,只要創辦人出軌或有紅杏出牆等行為,公司股票就會立刻下跌。
明明應該理性地看待股票或公司的價值,卻會受到其他與公司經營無關的事情影響。反映人類在理性決策上的一個有趣的盲點。這種理性之外的噪音,成為投資決策中必然需要考量的因素之一。
身心「失調」容易讓人失準
談論投資時,我們往往專注在數據、趨勢與市場資訊,卻容易忽略「壓力」這個看不見的變數。實際上,壓力對投資決策的影響深遠,往往在不知不覺中發揮作用。
研究指出,壓力並不是越少越好,壓力過低時,我們會感到無聊、提不起勁,無法做出積極決策;而壓力過高,則會出現焦慮、煩躁等情緒,反而讓人容易衝動交易、過度反應市場波動。只有處於「適度壓力」的狀態,注意力與判斷力才能保持在最佳區間。
除了壓力之外,身體的變化也會影響投資判斷。例如肚子餓、尿急、睡眠不足等看似日常的小事,實際上會牽動我們的情緒反應與專注力。這些身體上的「失調」,雖然不至於讓我們無法思考,卻會拉低我們的判斷品質。
因此,若想在投資決策中保持理性,不只是要提升知識與技巧,更要學會照顧好自己的身心狀態。能夠保持清晰頭腦與穩定情緒的人,才有可能在變動的市場中做出穩健的選擇。
推薦閱讀:少睡多讀成績好?好傻好天真!
想看懂市場,先看清人性
大多數人會認為只要掌握數據、分析市場、聽從專家建議,就能做出理性的判斷。
然而,今天介紹的幾個例子提醒我們,影響投資績效的,不只是外部資訊,更包括我們內在的心理偏誤。
無論是對機率的不敏感、受到噪音訊息干擾,還是忽略壓力與身體狀態的影響,這些看似微小的因素,其實都會在不知不覺中,扭曲我們的決策過程。
理論上,越理性的投資,績效應該越穩定。但真正的挑戰在於,我們是否有足夠的覺察力,去看見那些潛藏的非理性反應。
唯有理解它們,才有機會修正它們,朝向更成熟穩健的投資路前進。
哇賽讀心書,陪你聊聊書

非理性效應:行為金融學家專家帶你洞悉人性本能,突破投資盲點
作者:丹尼爾.克羅斯比
出版社:今周刊
*完整內容歡迎收聽「哇賽讀心書 ep.46|聰明理財投資,先掌握你的《非理性效應》」節目內容
文章編輯/戴怡姍
執行編輯/陳亭君
哇賽讀心書 / YOUTUBE影片版

支持哇賽心理學
「理性中帶有溫暖,療癒中帶點知識」
心理學不只是在學校或醫院間被應用的知識,而是要帶到生活中讓更多人了解,融入生活的每一刻。
您的支持將幫助我們持續創作更多有價值的內容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