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有沒有經驗過痛苦後,反而覺得更輕鬆的時候?
像是氣喘吁吁地跑著,停下的那一瞬間,有種「終於解脫」的快感。
聽起來有點矛盾,但如果你細想,生活中其實有很多這種時刻。
今天要分享的這本書《有多痛,就有多值得》,作者保羅‧布倫,原文書名Sweet Spot,意思是「甜蜜點」,就像打網球或棒球時的最佳擊球區,只要剛好打中那個位置,回饋最順、也最有快感。
這種「又痛又快」的感受,到底是什麼?
痛苦真的總是負面的嗎?還是說,只要痛得剛剛好,它其實也能為我們帶來某些意想不到的好處?
先苦後甘,愉悅更有感
經歷過一段痛苦之後,隨之而來的好事,總是讓人特別有感。無論是搬家一天後終於坐下、長跑之後的休息,或是結束密集考試後迎來的放鬆,因為有前面那段吃力與不適,變得格外愉悅。這樣的現象,在心理學中也有實驗佐證。
一項研究讓部分的參與者先將手浸泡在冰水中一段時間。冰水會迅速帶來刺痛、麻木等身體的不適。接著,研究人員讓所有參與者試吃巧克力,並請他們評估當下的愉悅程度。
相較於沒有過泡冰水的參與者們,剛從冰水疼痛中抽離的人多半認為巧克力特別美味、也帶來更高的愉悅感。前段的不舒服經驗,反而讓後面的正向刺激顯得更明顯、更強烈。
這不只是因為巧克力本身,而是因為我們的感受往往來自前後的落差。所謂的「先苦後甘」,不只是俗語,更是一種真實存在的心理歷程。
嚇到不行,卻又忍不住想體驗?
我們大多會認為,痛苦和快樂是兩種截然不同的情緒經驗。痛苦被視為負面的、不舒服的負向經驗,快樂則被歸為正向經驗,兩者似乎是在一條情緒刻度的兩端。
但事實上,心理學研究發現,痛苦與快樂是有可能同時出現的,而且在我們生活中並不少見。
像是去遊樂園搭乘雲霄飛車或是其他刺激的遊樂設施,這些體驗會讓人感到驚嚇、緊張,甚至生理上出現心跳加快、冒汗等反應,這些都是典型的負向感受。但許多人卻會主動排隊參與,結束後還意猶未盡,覺得「很刺激」、「很好玩」,這裡面就同時包含了恐懼與快樂。
一項心理學研究也呈現了類似的現象:研究者請一群喜歡與不喜歡恐怖片的參與者,一起觀看一部噁心、驚嚇元素的恐怖電影。觀影後請他們描述自己的感受。結果發現,不喜歡恐怖片的人報告了恐懼、噁心等負向情緒;但喜歡恐怖片的人除了承認感到害怕,還同時感到快樂與興奮。
這不只是矛盾感受的並列,更是一種心理複雜性的展現。在特定的心理與情境條件下,我們確實可以在一段體驗中,同時感受到「痛」與「快樂」。
推薦閱讀:吊橋效應—聯誼就是要來點刺激的
痛一次,就能少愧疚一點?
痛苦,還不只跟其他情緒「並存」這麼簡單。有時候,身體的疼痛竟然能緩解內心的痛苦,特別是罪惡感。像是八點檔戲劇裡常見「自打嘴巴」的懺悔場面,或是古代的「負荊請罪」,都是典型的例子。
心理學研究也支持這樣的觀點。在某項實驗中,研究者先請參與者回想一段自己曾經感到強烈罪惡感的經歷,讓他們陷入負向情緒中。接著,提供一個可以選擇「自我電擊」的裝置,讓他們自由決定是否要電自己、電幾次、電多強。結果罪惡感越強的人,選擇電擊自己的次數與強度就越高。
結束電擊後再測量這些人的罪惡感時,發現:電得越多的人,罪惡感下降得越明顯;反之,如果選擇不電擊自己或電得很輕微,內心的罪惡感幾乎沒有改變。
也就是說,當人們內心充滿愧疚或不安時,透過「自我疼痛」的方式,身體的痛苦有時會被視為一種補償或贖罪,成為讓心理「變得比較不痛」的途徑。
推薦閱讀:罪惡感讓你吃更多!節食減肥怎麼這麼難?
痛苦的甜蜜點,也是快樂的起點
無論是歷經不適後的甜美補償、驚嚇刺激中的愉悅,還是用身體的痛來抒解內心的罪惡,我們都可以看到,人在經驗「痛」的同時,其實也在尋找某種「好」。
所以,痛苦並不總是需要逃避或排斥的感受。
也不是越痛就越有效,而是要「剛剛好」,才能讓人從中獲得滿足、釋放,甚至轉化成一種正向的心理感受。
哇賽讀心書,陪你聊聊書

有多痛,就有多值得:痛苦的價值及其如何為我們帶來快樂
作者:保羅‧布倫
出版社:商周出版

*完整內容歡迎收聽「今天看劇聊書 ep.11|剛剛好的痛可以讓人愉悅《有多痛,就有多值得》」節目內容
文章編輯/戴怡姍
執行編輯/陳亭君
今天看劇聊書 / YOUTUBE影片版

支持哇賽心理學
「理性中帶有溫暖,療癒中帶點知識」
心理學不只是在學校或醫院間被應用的知識,而是要帶到生活中讓更多人了解,融入生活的每一刻。
您的支持將幫助我們持續創作更多有價值的內容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