聽到好友升職時,我們心中會感到與有榮焉,彷彿自己也一起踏上了成功的階梯。
但若升遷的人是個陌生人,甚至是我們不太喜歡的人,原本的喜悅可能立刻轉為冷淡,甚至帶來一絲不悅。
這樣的反應,其實和我們內心深處的「共感能力」,也就是「同理心」息息相關。
今天我們要介紹一本探討人類同理心運作的書籍《發現你的共感天賦-同理心如何運作》,作者是倫敦大學哲學博士麥波姆。他結合了哲學與心理學的觀點,深入剖析為什麼我們有時能與他人產生情感連結,有時卻無法共鳴,甚至產生負面情緒。
自我歸類理論:同理心只給「自己人」
人類作為群居動物,有一種與生俱來的本能,就是會將人劃分成「我群」與「他群」。這種分類思維正是我們對他人產生不同對待標準的根源,也可以說是雙重標準的起點。
舉個例子,當你到了陌生的新環境,在自我介紹的過程中發現有一個人來自和你相同的城市,甚至讀過同一所學校,你很可能會立刻對他產生親切感。你會把他歸類為「我群」,進而對他多一點信任和好感。
正是因為這種我群/他群的劃分,影響了我們同理心的展現。我們通常會對「我群」成員更有同理心;反之,對「他群」的人就比較難感同身受。這樣的傾向也可能導致我們在判斷事情時出現偏見與雙重標準。
推薦閱讀:用設計創造有同理心的社會 —《創造連結》
自我觀點與他人觀點:橫看成嶺側成峰
另一個影響同理心的關鍵因素,是我們「看事情的角度」。也就是說,你是從自己的觀點出發,還是從他人的立場來理解。
我們在看待他人的言行舉止時,比較少去注意他人內心的想法,多半會從行為來做解讀。
然而,在看待自己的行為時,則會傾向聚焦在內在感受與動機,根據自己的情緒與想法來解讀行為。
例如,談到青少年晚上滑手機導致延遲入睡,以家長的觀點,往往會認定孩子就是愛玩、不自律,就算延後上學也無濟於事。但如果是家長自己晚上也滑手機,可能就會說是因為白天工作壓力大,晚上當然要把握自己的「me time」。
所以,觀點不同,在意的就會不同;觀點不同,解讀的就會不同;觀點不同,對後果的評價就會不一樣。

轉念的力量:選擇不同觀點,就是給自己多一種可能
透過了解自己如何區分「我群/他群」,以及從「自我/他人觀點」出發的差異,有助於我們拓展同理心的限制。
除此之外,還有一個能幫助我們更具同理心的方法,那就是「轉念」。
在生活中遇到挫折、衝突或不愉快的時候,若能退一步思考,試著從其他角度理解事情,就能打開新的可能性。這樣的思考方式,不只能緩解情緒,也能讓我們重新掌握自主權。
每個人都可以意識到,自己會有多元的觀點,我們可以從中選擇如何解讀事件。
或許你會懷疑,這不也是一種「雙重標準」嗎?
雙重標準不全然是負面
確實,「轉念」的本質就是一種善用雙重標準、觀點差異的方式,幫助我們找到對自己更有利的理解。
其實人本來就是多元觀點的集合體。在人際互動與社會相處中,是否會被指責雙標,往往不是因為我們有這些觀點,而是我們是否能在差異中找到共處的方式。
當對方對自己不好或是敵視自己時,背後一定有他的觀點,這個觀點不是所謂的對跟錯,而是立場問題或觀點問題罷了。
推薦閱讀:同理心和偏見一樣會扭曲道德判斷
哇賽讀心書,陪你聊聊書

發現你的共感天賦:同理心如何運作
作者:麥波姆
出版社:天下文化
*完整內容歡迎收聽「節目名稱 ep.16|解碼人性,雙重標準的心理學《發現你的共感天賦》」節目內容
文章編輯/戴怡姍
執行編輯/陳亭君
哇賽讀心書 / YOUTUBE影片版

支持哇賽心理學
「理性中帶有溫暖,療癒中帶點知識」
心理學不只是在學校或醫院間被應用的知識,而是要帶到生活中讓更多人了解,融入生活的每一刻。
您的支持將幫助我們持續創作更多有價值的內容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