這樣的長命百歲,是你要的嗎?
一名男子撿到一盞神燈,神燈精靈說:「你可以許一個願望,我一定會幫你實現。」
男子沉思片刻後,慎重地許下願望:「我希望可以長命百歲。」
精靈點頭微笑,答應道:「沒問題,我會讓你活超過一百歲。」
結果,男子真的活到了超過一百歲。然而,從他六十歲開始就行動不便、臥病在床,整整四十年都仰賴他人照顧生活起居。
這個故事,或許正是台灣步入超高齡社會後,許多長者在追求長壽的同時,可能面臨的隱憂:生命長度的延伸,是否也伴隨著生活品質的下降?
今天要分享的這本書《超預期壽命》,作者是一名專門研究長壽醫學的美國醫師彼得.阿提亞,希望透過書中分享各種健康新知,幫助我們從中找到適合自己的方法,讓長壽不只是數字的堆疊,而是充滿尊嚴與自主的晚年。以下分享書中幾個值得深思的觀點:
長壽不難,難的是健康的活
我們常說希望能「長命百歲」,但真正渴望的,其實是健康、有品質的生活。
然而,多半是只說不做,直到看見健檢報告上的紅字才開始焦慮。作者強調,延長壽命並不難,難的是延長那段「能自由生活」的時間。
書中指出,有四個關鍵疾病正悄悄縮短我們的健康壽命,稱之為「四騎士」:
- 心血管疾病
- 癌症
- 神經退化性疾病(如阿茲海默症、帕金森氏症等)
- 糖尿病和代謝相關症候群
這些疾病的初期往往無感,等到有症狀,常已進入中晚期。預防的關鍵,是提早開始準備。
你可能會覺得:「我現在沒事,為什麼要那麼早開始改變?」但事實是,我們現在的飲食、運動、作息,正悄悄影響十年後的生活品質。
身體強健、頭腦清晰,可以自由行動,才是我們真正追求的生活。與其老了再補救,不如從今天開始,為未來的自己存下行動力與自由。

推薦閱讀:80%的老化是可掌控的?!如何減緩老化,成為更年輕的自己?
每一個人,都是獨立個體
現代醫療體系中,多數健康建議,都是從「平均值」出發。比方說,當健檢報告顯示血糖、血壓在正常範圍內,醫生可能就會說:「你沒事,回家吧!」
但所謂的「正常值」,其實是統計出來的平均範圍,並不一定適用於每個人。
有些人血糖雖在標準內,只要略微偏高就感覺疲勞;但也有人高出標準,身體卻毫無異狀。也就是說,你是活生生的人,不是數據上的平均值。
書中強調,千萬不要盲目套用健康建議。不論是飲食法、運動習慣或熱門保健法,都應該根據你的身體狀況、生活型態與健康價值觀做調整。
真正有效的健康方式,不是「複製貼上」,而是個人化設計。從飲食、運動、睡眠到健康狀態,理解自己的身體,才能找出最適合自己的健康之道。

飲食在地化,也要個人化
既然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存在,那麼健康管理就不應該只依靠「標準答案」來套用。
以飲食方面來說,社群媒體上充斥各種關於食物功效的資訊,看似有憑有據,但實際上往往各說各話,甚至彼此矛盾。
例如:有人會說紅酒有益健康,但我們也常聽到避免飲酒的建議,因為酒精會造成不好的影響。
其實,真正的重點並不在單一「神奇食物」,而是整體的飲食是否符合自己的身體需求。
書中指出,我們的腸道其實會「在地化」,長年累月吃台灣的米飯、水果與蔬菜,腸道菌相早已適應這種飲食習慣。如果突然改為全然不同的地中海、生酮或全生食方式,反而可能引發不適。
因此不應追逐潮流,而是要全面性地視自己的飲食型態,根據身體情況來微調。
不靠奇蹟,只靠累積
除了飲食之外,書中也花了大量篇幅談論運動、睡眠與情緒健康。這些看似日常的小事,其實都是延長健康壽命的關鍵,越早開始行動越好。
想像一下,當你七八十歲時,還能輕鬆走在熟悉的巷弄中,獨自去市場買早餐,提著行李出國旅行,不必頻繁出入醫院,這才是真正的活著。
而這樣的未來,不是靠保健食品、檢查報告,或一篇網紅貼文就能實現的。而是從現在起,在每天的選擇中慢慢累積,一點一滴地為未來打下基礎。
別再把照顧自己的責任交給未來,也別認為年輕就可以暫時擱置。真正值得我們投資的,不只是財富,還有體力、腦力與行動自由的能力。現在的每個選擇,都在決定未來的你是否能活出你期待的模樣。

推薦閱讀:讓飲食跟著生理時鐘走,體重會告訴你效果
哇賽讀心書,陪你聊聊書

超預期壽命Ⅰ+Ⅱ:如何有效預防、延緩、逆轉慢性病及衰老,長壽的科學與藝術,重塑你的每一天
作者: 彼得.阿提亞, 比爾.吉福德
出版社:天下雜誌
*完整內容歡迎收聽「哇賽讀心書 ep.70|《超預期壽命》活得好比久更重要,吃對比少吃更關鍵!」節目內容
文章編輯/戴怡姍
執行編輯/陳亭君
哇賽讀心書 / YOUTUBE影片版

支持哇賽心理學
「理性中帶有溫暖,療癒中帶點知識」
心理學不只是在學校或醫院間被應用的知識,而是要帶到生活中讓更多人了解,融入生活的每一刻。
您的支持將幫助我們持續創作更多有價值的內容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