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開門是用左手還是右手?洗澡時,是先洗頭還先洗臉?
這些看似不起眼的動作,我們每天都在做,卻很少真正注意。這就是一種「慣性」,不需要刻意思考,身體就自動完成了。
慣性不只出現在生活小事上,也深深影響著我們的思考與判斷。有時候,正是這些無意識的思維模式,讓我們在不知不覺中,走向更偏激的立場。
今天要分享的這本書《慣性思維》,作者David G. Myers是一位美國知名心理學教授,曾撰寫多本心理學教科書。
書中提到許多關於「群體變化」的現象,說明人的想法與動機會如何影響行為與決策,以下將從個人的「信念」、「偏見」,擴大至團體的「極化」等概念出發,討論人們是如何在不知不覺中,走向極端團體。
(本文的「極端」,並非全然負面的評價,而是指一種立場逐漸偏離中間的傾向。)
「固著」的信念
書中作者點出了幾個讓人不知不覺走向極端的心理機制。其一,是我們常發生卻不自覺的心理現象:信念固著。
人們一旦相信某件事,就算後來發現根據錯了,也很難放下原來的想法。
書中提到一項實驗:研究者請學生判斷,「喜歡冒險」或「謹慎行事」的人,哪一種更適合當消防員。不同學生收到不同版本的案例,有些資料顯示冒險者表現較好,有些則支持謹慎者。每個人都能根據自己看到的資訊,做出合理推論。
但這些資料其實全是虛構的。即使研究者揭露了真相,多數人還是堅持原本的立場,彷彿那些證據從沒被推翻過。
這種情況在生活中很常見,尤其在假消息傳播時,只要資訊先進入我們的認知並形成信念,人們就會傾向強化自己的立場,排斥相反的證據。

「偏見」讓人越對話越極端
書中引用了一項有趣的研究,挑戰我們常說的「透過對話化解對立」。
研究找來一群對種族議題高度偏見的人,與一群偏見程度較低的人進行討論,觀察他們在討論前後的態度變化。
結果發現,偏見程度較低的人,在討論後立場出現鬆動,偏見有所降低;但那些原本偏見程度較高者,討論過後反而變得更加極端,態度更加堅定。
這項研究說明,對話未必能促進理解,尤其本身立場已非常鮮明,反而可能加深對立。
這也是為什麼人們在特定環境中,不但不容易改變原有立場,還可能越走越極端。

「團體極化」現象
「團體極化」的意思是,當一個團體形成後,其內部的共識與觀點會越來越偏向極端。
一開始加入團體時,成員可能覺得彼此想法一致,但隨著相處時間增加,會發現彼此其實存在差異。
而人本來就容易注意到不一樣的地方,也會希望自己的聲音被看見。如果表達的只是中性意見,很難受到關注,反而是較極端的立場更容易被凸顯。
這也是為什麼網路社團、討論區或政治粉專裡,會出現越來越極端的聲音,因為「激烈」更容易被看見,也更容易獲得掌聲。
異中先求同
從個人到團體的極端化,顯示出一個重點:對話確實有機會化解對立,但前提是從對的地方開始。若總是圍繞在彼此爭議性的主題上討論,反而容易讓立場更加堅定。
在許多電影中,我們常看到這樣的情節:原本對某個族群有偏見的人,因為與對方有了真實互動、甚至受到幫助,而開始產生轉變。透過互動讓人能看見不同以外,雙方仍有相似的情感與目標。這種由共通點出發的交流,才更有可能打開理解的大門。
所以,與其針對分歧展開對話,不如先尋找那些彼此都在乎的事。從共同經驗出發,才能讓彼此慢慢靠近,化解偏見。
這也是書中所要提醒我們的。我們的立場與行為,往往不是全然理性,而是受到無意識的影響。在極化加劇的社會裡,先看見彼此的相同之處,才可能讓對話發生,讓理解有機會靠近。

推薦閱讀:《誤信》我們不是被陰謀論說服,而是被安撫
哇賽讀心書,陪你聊聊書

背後操控行為決定,你卻不知道的慣性思維:從排行順序迷思,到規避損失心態,透過心理學搞懂你為何這樣想、那樣做!
作者:David G. Myers
出版社:方言文化
*完整內容歡迎收聽「哇賽讀心書 ep.17|《慣性思維》讓有些人不知不覺變側翼」節目內容
文章編輯/戴怡姍
執行編輯/陳亭君
哇賽讀心書 / YOUTUBE影片版

支持哇賽心理學
「理性中帶有溫暖,療癒中帶點知識」
心理學不只是在學校或醫院間被應用的知識,而是要帶到生活中讓更多人了解,融入生活的每一刻。
您的支持將幫助我們持續創作更多有價值的內容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