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hopping Cart

購物車內沒有任何商品。

成功,真的是想出來的?

心想真的就會事成?

信念,常常比我們以為的更有力量。心理學研究指出,信念與預期不只是內心的想法,更能實際影響行為與生理反應。我們的感受與表現,其實受到「相信什麼」影響。改變,有時真的從一個想法開始。

你有考試必帶的「幸運物」,或是面試、尾牙必穿的「幸運衣」嗎?

在它的加持下,不只是會覺得安心,還莫名地多了幾分自信,事情就這麼剛好變得比較順利,也真的就能有好表現或好成績。

你認為這是運氣嗎?還是因為你相信今天會順利,所以你說話、行動都跟著不一樣了?

其實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,我們的想法、對事情的預期,甚至是你是否相信某件事會有效,這些都不只是想像而已。它們真的會影響我們的行為,甚至帶來生理上的變化。

本文將從三個層次討論,所謂「相信」或是「期待」的力量,究竟是怎麼影響我們的身體和生活。

一、大腦會「腦補」

人類大腦在感知世界時,其實常常會出現某種程度的「腦補」行為。這種腦補,其實就是我們所說的預期或期待。

例如:
當我們看到下圖時,會覺得這是一個圓形。

實際上,我們的眼睛接收到的,是一圈分散的小點。這些知覺訊息傳送到大腦後,大腦會自動填補點與點之間的空白,把它們整合成一條看不見的輪廓線

因此,我們才會「看見」一個圓形。
完型心理學,封閉性原則

這種「自動補足」的感知傾向,就是完形心理學中所謂的「封閉性原則」,由此可知,我們對外在的知覺會影響到我們如何接收和解讀外界訊息

在藝術與設計領域中,也常常運用這樣的特性來進行創作,讓觀者自行完成畫面中的「未竟之處」,產生更多想像空間。


推薦閱讀:見鬼有時是人腦補而來的


二、白袍效應

當自己腦中出現一個想法,並且自己相信了以後,它就會影響到你的行為。也就是說,我們的認知,真的會影響行為

從以下這個實驗就好的呈現了認知如何影響著我們的行為與表現:

研究者提供參與者一件白袍。
A組:被告知這是「醫生穿的白袍」
B組:被告知這是「藝術家穿的白袍」。

接著,讓兩組人進行相同的認知測驗。

結果發現,同樣一件白袍,那些以為自己穿的是醫生白袍的參與者,在認知功能測驗中的表現明顯較好。

這是因為我們對「醫生」這個角色,普遍有「聰明、邏輯好、專業」的刻板印象。

當我們相信自己符合這個形象時,就會下意識地調整行為,讓表現更符合期待


推薦閱讀:人性容易相信專家


三、想法也能讓人不健康

原來我們的認知與態度,會實質地影響你的身心健康,怎麼說呢?

一項長達八年的研究,追蹤了三萬多名美國成年人。

一開始,研究者問受試者:「過去一年你經歷了多少壓力?」然後再問「你是否相信壓力對健康有害?」

研究結果顯示:在那些經歷高壓力的人當中,如果他們相信壓力有害,死亡風險會提高 43%;但如果他們不認為壓力有害,死亡風險反而不會增加。

這代表,影響健康的,不只是壓力本身,而是我們怎麼看待壓力

而在心理治療中,容易將壓力視為威脅的個案,往往也會出現更多身心反應。他們的注意力容易集中在壓力造成的不適感上,並傾向將這些反應歸因為「我比較敏感,所以才會有這些感受」

這種偏向決定論的想法,反而容易讓人陷入焦慮與無助。卻忽略了,其實「如何看待壓力」本身,就是一種可以調整的選擇。


推薦閱讀:《正念之身》:改變思維也能慢老


改變從心開始

也許,事情仍舊沒有改變,是你自己變了。走出門的姿態更挺了、語氣多了一點篤定、眼神也開始閃亮起來。

從許多心理學的研究都發現,信念會影響我們的行為、情緒與生理反應。當你認定「我可以」、「事情會好起來」,你就會用不一樣的方式看待挑戰,甚至讓身體進入更有資源的狀態。

改變,不一定是從結果開始,也可以是從相信開始的。不是因為相信才會成功,而是相信讓你願意走向成功的路。


蔡宇哲博士

哇賽心理學創辦人兼總編輯

一個研究睡眠、樂於分享知識的心理學家。

蔡宇哲博士

哇賽心理學執行長

資深臨床心理師,失眠認知行為治療專業認證,兩個孩子的媽。


*完整內容歡迎收聽「哇賽一起聊 ep.17|善用心理期待的力量,讓自己更好 」節目內容

文章編輯/戴怡姍
執行編輯/陳亭君

哇賽一起聊 / YOUTUBE影片版

哇賽心理學LOGO

支持哇賽心理學

「理性中帶有溫暖,療癒中帶點知識」
心理學不只是在學校或醫院間被應用的知識,而是要帶到生活中讓更多人了解,融入生活的每一刻。

您的支持將幫助我們持續創作更多有價值的內容!
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